芦笙怎么好吃?
宿子最佳答案
作为一个广西人,第一次知道芦笙可以拿来做菜还是去年冬天跟团到北海银滩游玩的时候,导游在车上说“来,大家再把衣服都撩起来看看……” …… 当时车里有很多人,我不好意思地挽起袖子,看见上面有一粒一粒的东西,问是什么,她说这是海蜇头(其实是不正确的,但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是啥),然后还介绍这道菜的做法——把海蜇头放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洗去沙子和盐分,切成丝状,然后用蒜苗、葱花和酱油等配料炒制而成。 当时觉得挺奇怪一道菜,味道倒是鲜咸可口,但总觉得有点怪怪的,不是特别想吃……
后来暑假到了,我又和老妈一起去了北海。这次是直接住在海边的一个酒店里,晚饭就在酒店吃的海鲜大餐。上菜后,我看到其中有一盘青色的圆形东西,问这是什么,服务员回答说这是海蜇皮呀!我仔细看了看,才发现这海蜇皮被切得薄薄的,而且里面的琥珀色有些诱人…… …… 看着锅里青白相间的花花绿绿的汤水,闻着那扑鼻而来的香味,我忍不住尝了一下,啊!好鲜!顿时感觉口腔和鼻腔都被清新纯净的海气息充满。虽然里面可能有些芥辣或者辣椒提味,但我全然没有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喉咙里的感觉只有滑嫩、清爽。两碗饭下肚,额头已经渗出细细的汗珠了。
不过,最神奇的还数饭后,大约一个小时后,我的胃开始隐隐作痛,连带着背也有些发酸,就想吃些健胃消食片什么的。然而这个时候才晚上八点啊喂! …… 最终,还是在母亲的威逼利诱之下,我吃了两片健胃消食片,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第二天醒来,胃已经完全不疼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芦笙,一种少数民族的乐器。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6省区的苗、瑶、侗、傣、壮、水等十多个民族中,都盛行芦笙歌舞。逢年过节和青年人的娱乐中,吹芦笙、跳歌舞,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文娱内容。
芦笙是由若干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分高低音排列,下端装一木制的笙斗而成,每管各开一音孔,全部笙管封闭,靠吹气时,用手指按放音孔的方法发音。多管芦笙,每管只开一个 音孔,每根管只发一个固定音,因而形成不同长度的管,发出不同高度的音,全笙形成五度、六度的同音结合。芦笙的低而粗而短的吹管是领腔管,其他伴腔管依领腔管旋律作同音、八度或固定音型的变化反复。乐曲有独奏的曲牌,也有歌舞用的曲调。曲牌较短小,多以快板为主,曲调一般为5或7个音,五声性较强。其音色明亮欢快,表现热情奔放、欢腾热烈的情绪特别生动有力,深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芦笙,它是用一种很厚很硬的簧,插入在长短、粗细不同的笙管下端,吹气时,气流通过铜制笙斗,分送进每根管内,促使每根管内簧片振动,因而发生以管长决定的相应不同音高。
芦笙源远流长。芦笙源于古代的“簧”,据考证“簧”和“钥”、 “龠”一起,是古代南方和中原最广泛流传的气鸣乐器。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曾非常广泛的流传这种乐器,西周时期用于“乡乐”即最下级贵族宴享宾客之所奏。“簧”就是一种在管内植“簧”、下端“闭而上孔”的管簧,与芦笙的管簧极为相似。到了西汉时期,“簧”便已演变成“竿”和“笼”。“簧”、“竿”、 “笼”相继流传到古代西南边疆地区,与当地原有的竹制吹管乐器相融合,至迟在西汉末已经形成了汉晋时的“竹竿”。“竹竿”的名称在有关记载中被写成:“竹竿”、“筲”、“筰”等,它们是芦笙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