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煲怎么做好吃?
“一煲好汤”是广州人对煲汤的极高评价,也是老广对汤品最为亲民的理解。其实,用泥土烧制的罐煲本身已有数百年历史,在清代道光年间就有记载。《清稗类钞》中谈及紫砂陶器制作时写道 :“紫砂陶器有供壶、瓶、簋(音guǐ)等形,俱小巧可爱。制法以模印为之……然既经烧制,其质则坚润细滑,砂感尽除矣。”可见当时已有用泥锅炖汤的习惯,且效果不错。 时至今日,随着陶瓷技术的发展进步,市面上已不乏品质优异的金属铝煲、不锈钢煲以及电饭煲等产品,但土煲的魅力依旧令许多人欲罢不能。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土煲有着其他器皿无法企及的独特功效——煨。
所谓的煨,其实就是炖的意思,是将食材放置在高温环境下,密封并持续加热,使汤汁沸腾并且蒸汽化为水雾,从而浸透食材,让其充分入味。与蒸、煮、煎、炸等其他烹饪方式相比,煨既不会让食材失去原有的口感,又能使其充分熟透,保持均衡的营养。 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土煲这种器具最与众不同的是它的保温性能和保湿性能都相当出色。
高温环境下,食物中的酶活性较高,如果长时间处在高压状态下,其中的蛋白质会发生变性,维生素也会遭到破坏。而土煲恰好能提供这样一个“完美环境”——高温、高湿且封闭性好。 在炖汤的过程中,土煲内侧的温度会快速升高,但由于砂锅的壁厚一般都比较均匀,内部温度的变化幅度并不会太大,保持在微弱的升温状态;同时,由于砂锅的密封性极佳,不会让水分快速的蒸发掉。
就很好地保持了食物成熟、软化和嫩化的过程。
至于用土煲炖出的汤是否真的鲜美无膻腥味呢?我想应该是有的。毕竟,从新鲜的食材到美味的汤品,其间要经过多道工序,如果最后这道炖煮的工序没有做好,那之前的努力可就白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