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等企业为什么倒闭?
柯达的失败有内部和外部,主观和客观的原因。 简单说,就是被自己的傲慢摔死了。因为它的傲慢来自于它所拥有的垄断优势,而正是这种傲慢阻碍了新技术的采用、新业务的开拓,最终死在了自己创造的辉煌下。
2011年,全球数码相机市场总额85亿美元,柯达占有40%的市场;打印共享复印机市场,柯达占60%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在数码影像领域,柯达就是那个时代绝对的王者。
但手机照相功能的兴起,开始逐步蚕食数码相机的市场份额。为了应对手机拍照的竞争,柯达推出了手机App,试图将照片分享的功能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但这个业务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收入,反而进一步挤压了传统数码相片的销量。为了追求互联网化的销售模式,柯达又先后引入了新的投资者,试图通过融资推进企业的转型。 但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市场的风向已经转到了移动端。2013年开始,移动端的流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根据谷歌的数据,手机端的照片搜索量增长了700%以上。
当柯达还在忙着处理内忧外患的时候,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早已经通过自有的摄影芯片、算法等实现了相机模组的自主化,并在手机上搭载了专属拍照功能。这些功能不仅抢走了部分数码相机的市场,也抢占了部分照片冲洗的业务。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几年文化用品店面的数量一直在下降,由2009年的1.45万家下降到2014年的1.04万家。 而另一项来自京东的数据则更为惊人。2013年全年,京东出售了超过7000万台数码产品,其中数码相机出货量达到了3000万。
柯达最后的一块“护身符”--药品和耗材部门,也在2013年被卖掉,彻底失去了“免死牌”。 失去所有救命稻草的柯达终于没能挺过来,在2012年至2015年间,共申请了约1500项专利。但这些专利对于柯达早已无力回天。 2012年1月,柯达申请破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