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撞墙有什么作用?
“倒立”,这个成语我们小时候就听说过。它最初的意思是指佛教徒在寺里参加一种头下脚上的体操(这种动作起源于印度瑜伽术)——这显然跟健身无关。但是现代人用这个词形容任何倒立的体育项目时,往往暗含了这些运动对于健康有某种裨益。 人类是直立行走的,由于重力作用,人体的主要器官都位于躯干之上,因此人体解剖学上所谓“上半身体育”和“下半身体育”的概念就诞生了。
“上半身体育”主要包含力量训练、柔韧练习、灵敏素质练习以及耐力训练等;而“下半身体育”主要是指各种球类运动和武术套路等。尽管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了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模式,但是人们仍然倾向于按照上半身体育与下半身体育的分类方式来区分不同种类的体育运动。
然而,医学专家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后发现,很多运动并不属于上述两类中的任何一种,如跳绳、健身操、骑自行车、高尔夫、网球等等,它们对人体的机能和结构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体育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在运动时肢体位置改变,使肌肉受到牵拉或收缩,从而对人体产生良性刺激。
1952年,美国医学专家F.J.马腾斯首先提出了冲击性运动的观念。他认为一些运动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能够给机体带来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肌纤维增粗、血管壁增厚及细胞内糖元含量增加等。他尤其强调了冲击力运动对于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并由此提出“积极休息”的理念。 什么是冲击性运动?简言之,就是那些能让肌肉产生一定震动和弹力的运动。
事实上,生活中大多数运动都能带来一定的冲击感。例如走路时,为了保持平衡,膝盖会自然弯曲,每一步踏出都对肌肉施加一定的压力;又比如游泳、划船时,水的阻力会使臂部肌群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但是,并非所有能够引起肌肉震动的运动都是冲击性运动。有些运动虽然也能使肌肉获得震动,但由于其他原因,它们并不能列入这个范畴之中,例如太极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太极拳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每次练习结束后,运动员都要做放松整理活动,这就削弱了肌肉的负担,使得它能够逐渐适应练习者不断增长的素质,否则肌肉很快就会过度疲劳。
当然,除了肌肉本身的特点之外,运动带来的生理反应也会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超量恢复原则:指运动导致的生理功能暂时超过正常水平,但能够通过适量运动和营养补充而恢复到正常甚至更高水平;
2、 去适应原则:当运动量加大到一定程度后,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此时机体各个系统都会发生适应性改变;
3、 质变原则: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运动可能会引发人体组织结构的物理性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