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时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的属性,不是根据时辰来定的。而是以节气为中心来算的。 每个节气的五天中,第一天是“建”日,属木;第二天为“令”日属火;第三天为“满”日属土;第四天为“平”日属金;第五天为“定”日属水。 所以未时(13时至15时)属于未时,未月的最后一天,五行虽然属于土,但是已经“气弱形虚”。
如果前一日是“雨水”或“惊蛰”,那么未时为土,并且是燥热之土;如果前一日是“春分”或者“清明”,那么未时是土,并且是润土;如果前一日是“谷雨“或者”立夏”,那么未时是土,并且是湿土;如果前一日是“小满”或者“芒种”,那么未时是火,并且是阴火;如果前一日是“夏至”或者“小暑”,那么未时是火,并且在是阳火;如果前一日是“立秋”或者“白露”,那么未时是金,并且是秋金;如果前一日是“秋分”或者“寒露”,那么未时是金,并且是燥金;如果前一日是“霜降”或者“立冬”,那么未时是水,并且是寒水。
也就是说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有十五天的时间,每一天都有一个属性的说法,只有到了“小雪”或者“大雪”的节气,这一天才是固定的属性,即雪水的属性。 小雪和大雪的两个节气,分别是十月和十一月的中间,处于孟冬和仲冬之间。所以小雪和大雪的节气是没有固定属性的,要看具体的时间。
而“冬至”这一天是固定属水的。 “小寒”“大寒”“立春”这三个节气都是属于木性质的。所以从“雨水”开始到“惊蛰”前后,都是木的性质。 所以说未时的属性要取决于节气。而不是以时间点来决定。这个点是建立在太阳直射点基础上的。
未时,指每日的13时至15时,未,是“味”的本字。未时,是吃午饭的时候。中医专家指出,午饭要吃好,要吃营养。因为此时人体内血循佳,精力旺,消化系统运行正常,营养容易被吸收。 未时属申,五行属土,未属土,旺火,生金,克水,中和木,被水克,为猴年之月,生肖属猴,有申未合成金库,具有安定、厚重、平和、包容、宽忍的象征,有此两生肖同住的人,家业必然兴旺发达。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子时是十二时辰的深夜11时到凌晨1时。时辰由子至亥顺次排列(见表1)。
十二时辰制是古代劳动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能较好地反映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适应我国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和作息时间的需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先民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的独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重要载体。“寅时”和“辰时”这两个字是跟“鱼”有关的。鱼是生活在水中的,这两个时辰是鱼活跃的时间。《水浒传》里面有一个打鱼的叫张顺,叫“浪里白条”,最活跃的时候就是这两时。“巳时”跟“蛇”有关,也就是上午9时至11时,是蛇开始活跃起来的时间,所以这个时候一般要尽量远离被蛇攻击的危险区域。“午时”,大家最为熟悉,也就是上午11时至下午1时,是太阳即将当顶的时候,也是人最感神疲气恼、精神不振的时段,特别是夏日,所以有“春困秋乏夏打盹”之说。
古人以天干配合地支来表示时间,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一天共分十二个时辰, 他们依次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