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号线是哪里?
首先从历史角度,一号线的概念并非始于现今的地铁1号线,而是始于沪嘉城际铁路(1906年). 当时的线路由上海火车站出发,途经西宝兴路、北苏州路前往北苏州路的新闸站(今中山北路镇宁路口)与上海北站相接,正线全长约5公里。
这条铁路修建时采用了“明挖暗填”的方法,即在地面以下挖掘隧道(即今日上海地铁1/2号线及3/4号线的公共通道部分)并用填充土地的方式建成。由于当时对周边建筑影响较大因此采用分段施工的形式,在1907年至1899年间分三期完成。
建成后因线路北段走向与原京杭运河一致,故可在运河之上乘舟而行,成为“水上列车”。不过,这条线路后来因为战争等原因而多次停开或改道。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资源和占领上海,于1939年底开始筑路并拟定了开通市区内交通的方案。为避开市区密集的人口和建筑物,路线选在了沿南北向的道路中修筑一条隧道。该工程以“新干线”为代号,于1944年开始动工,但在太平洋战争的激烈战况下,工程进行了长达七年之久,至1951年才完工。 新干线的南起静安寺,北至中山北路镇宁路口的新闸站(即原先的北苏州路新闸站),正线长7.2公里。其建筑特点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如拱桥、牌楼等。 解放后,上海市政府决定修复新干线并加以改造成为地铁1号线。同时为避免东西走向的地铁线干扰市中心的繁华地段,决定将原新干线向东延伸连接浦东的塘桥地区,并在人民广场附近设站。为此,1954年至1956年间对原有隧道进行扩增改造的同时,另在新闸路站以北的原线路北侧新建了一段高架桥,将线路向南延伸并贯穿整个黄浦公园。
以上是关于上海1号线的前世,那么它的今生又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海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公共交通的压力也日益明显,原有的公交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在城市快速扩张的今天,建造更环保、便捷的大容量轨道交通已成为必然选择。
经过前期的努力,上海成功获得了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支持。1993年1月,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同意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增设机场高速轨道专线;同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指出了要建设“地铁四号线”;随后,在1995年3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复了上海地铁四号线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启动。
根据规划,上海地铁四号线是一条南北向的骨干线路,连接黄埔区、徐汇区、静安区、虹口区、杨浦东外滩等地区。1996年7月,四号线正式开始土建施工,线路先后经过徐汇区的康健街道、田林街道和虹口区的广中路街道、凉城人社区。 在施工期间,为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响,施工单位尽量选择在夜间作业,并在全线设立了14个工地小区,配备专门的生活设施,满足工人的日常需要。在道路恢复方面,则通过采取“以路还路”“以坑还坑”的形式予以解决。
2000年12月底,四号线一期正式通车试运行,2001年3月28日正式对外运营。初期开通的线路为蓝靛色,之后调整为深蓝色。 作为上海第一条跨越黄浦江的地铁线路,四号线连接了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徐家汇商业中心。同时,它还是首条应用综合传感网络监控系统(IFCN)的地铁线路,通过安装在车内的动态传感器可实时地将车厢内状况上传到基地中心,以便于及时地对车辆进行调度和管理。
近年来,随着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度融合,上海地铁陆续加强了与江苏、浙江两省的城市轨道交通联系。其中,上海地铁1号线南延段的建成通车使得上海轨道交通的网络效应得到进一步释放,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压力,提高了运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