梴五行什么属性?
梴,读chān 或 yán,本义是枝条下垂的样子。《说文》云“木条也”;段玉裁注曰:“凡木枝下垂而长者谓之桉、谓之梃、谓之桯……皆谓之中材;松之干曰梃,柏之干曰柎亦中材也”;今本《说文解字》无“梴”字,但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注》中有“梴”字的解释,可印证之。
据《康熙字典》记载,“梴”有chān和yán两个读音(其中又分为上声与去声两读),分别对应不同的含义。当读作chān时,表示树枝延绵不断的样子(形容树木枝叶繁茂的样子);当读作yán时,则指古代棺木的一种形制——所谓“棺七而成椁,椁八而成棺”——也就是外椁套八层,内棺再套七层的棺木。 “梴”从木,在古文字里通常表示植物的字往往都和生命相关,比如“枯”“朽”“薪”“柴”“林”“森”“植”等等。从这个角度看,“木条”的含义似乎不言自明。
有意思的是,除了上面提到的《说文解字》之外,我们还能找到其他一些关于“梴”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大多将“梴”看作动词而非名词。如宋代朱熹编撰的《楚辞集注》卷十四引洪兴祖补注《离骚经·九章》中“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两句,认为“梴,一作‘桓’,谓木相击声”;“梴”又见于明代梅膺祚编撰的《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王伯恭公》篇,文中提到王鏊卒于正德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并赞其“生平学问,以经术为本”,但并未解释“梴”之意;此外还有明代黄省曾撰写的《吴中人物词》,其序言中也多次用到“梴”字,同样未做解释。
通过以上文献可知,“梴”作为名词使用时一般是指一种棺木样式,但在更多的场合下它又被当做动词使用,因此这个字眼才显得有些晦涩难懂。至于这种“动-静”间的切换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含义,那就不得而知了。“梴”字虽是一个多义词,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将其当作名词来理解——“木条”“木棍”“木材”等说法听起来都要比动词要舒服得多嘛!所以,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古人会把一个意思这么明显的字词写成这样子的话,不妨去查查它的历史演变过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