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投资包含哪些?
狭义而言,一般认为的“财务投资”(Financial Investment)特指“证券化资产”(securitized assets) 的买卖行为,它是对金融衍生工具在资产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中作用的理论概括。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债券、股票这样的传统资产是现金流的预期权,它们天然带有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把风险分散在不同的资产间。而具有标准化特征以及可分离性的金融产品,如债券、可转债、资产支持证券等,其价格受市场利率、信用风险等影响而变动,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手段将其对整体资产组合的影响减少到零;而那些难以标准化的资产,如企业的贷款,则只能通过调整贷款期限结构的方式来调整风险敞口。于是,人们可以构造出一系列不同风险、不同收益的资产组合。
当然,这里所说的“证券化资产”并不是泛指所有证券化的资产,而是专指那些经过标准担保、评级公司评级、流动性贴现之后,变成由数量化关系表示的、符合市场均衡假定的、可用于动态优化的、在资产组合中对风险与收益进行动态调整的金融工具。 严格来说,只有当企业资金来自多个渠道,而且各个渠道的资金量、来源地、风险偏好均有所不同的时候,才需要考虑资产组合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资金总量进行分配,就等同于对资产进行组合。比如一家企业的流动资金有50%来源于银行借款,40%来源于经营现金流,10%来源于股权融资,那么,在应对外部冲击时就需要考虑到这三个不同的资金来源对于总资金量的风险承受能力各有不同,从而分别对待:如果企业现金流量较好,则优先补充流动资金的缺口,其次才要弥补其他两个部分的不足;相反,如果是银行急需资金,则首先偿还银行的欠款,接着再充实其他的资金池。
不过,大多数的企业往往不具备如此复杂的融资结构,此时并不存在什么“最佳”的资产或者资金组合,最合理的做法就是根据各部分资金的用途,遵循谁用谁补的原则。 当然,这并不是说财务决策就不用考虑资金成本的问题了。无论企业的资金渠道多么单一,它总是要有必要的应急资金。在需要的时候,临时拆入资金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这个成本可能是机会成本也可能是实际支付成本,但不管怎么样,这笔额外支出的成本必须计入你的决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