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四数是什么?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的是,五行是古代汉族人民认识世界、认知宇宙的一种方式,属于原始的形态的系统论。它把宇宙万物中一些具有类似性质的事物划归到一类,并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这类事物,这个过程就是“五行”的形成过程。 所以说,五行是古人将自然界万事万物分类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是五类而不是四类或者六类呢?这应该与阴阳的观念有关。
在阴阳观念之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可以分为阴阳两类,每一类再各分为阴阳,这样就成了4个象,也就是所谓“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这四时的顺序是没有疑问的,但是每个季节到底是包含三个月还是两个月却是有争议的。如果每个季节包含两个月的话,一年正好是五个阶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刚好对应五行。而如果每个季节只包含三个月的话,一年就只有四个阶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五行就不成立了。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后一种说法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因为按照后一种说法,四季有交替,每月都有阴阳交替之时,因此天气就会发生变化,以应和地下的万物变化。每年的冬至夏至立冬立春都是重要的节气,这些节气都是在月首或月末,所以古人把这些日期划分出来并加以重视是很合理的。
至于十二月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只是干支纪年的产物,并不是根据五行划分的。另外,十二地支还分别和十二生肖相联系,这种联系也是后来才出现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是土居中间?其实这还是阴阳观念的问题,前面说了,自然界的事物被分为阴阳两大类,而土的性质介于阴阳之间,所以土就是中间的象了。
五行的四数,是指与五行对应的四类数字。其内容在《洪范》各篇的不同版本中,均无差异。所谓四数,即“一曰敷,二曰翼,三曰义,四曰庶”,系就“畴五”而言,是五位的四种不同作用。
敷,即普施。它强调五行的作用无所不通。
翼,即助生。指五行可相互资生助长。
义,即宜止。义与宜通用,“有分可施曰宜”①,义指五行间的应合有分止,各在自己的分止内的应合为义,超出自己的分止的应合则为乱。
庶,即广。指五行作用的繁盛众多,无所不备。
五数本身并无任何意义,只有作为河图之数,按五行性质进行解释,才能起到作用。河图之数,就其本数来说,是指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五数。但此五数只是一个简括的说法,每一数都还包括了本身的常数和生己之数。五数的构成为:
水一:水本身的常数为一;能生水者为金,金数为四;加之数为五。所以水一为:(1)本身数为一;(2)生己数为四;(3)加上数为五,共是三数。
火二:火本身的常数为二;能生火者为木,木数为三;加之数为五。所以火二为:(1)本身数为二;(2)生己数为三;(3)加上数为五,共是三数。
木三:木本身的常数为三;能生木者为水,水数为一,加之数为五。所以木三为:(1)本身数为三;(2)生己数为一;(3)加上数为五,共是三数。
金四:金本身的常数为四;能生金者为火,火数为二;加之数为五。所以金四为:(1)本身数为四;(2)生己数为二;(3)加上数为五,共是三数。
土五:土本身的常数为五;能生土者为木和金,木数为三,金数为四;加之数为五。所以土五为:(1)本身数为五;(2)生己数为三和四;(3)加上数为五,共是三数。
以上五数的三种数字加起来,共十五数,为五行构数之总数。但河图之数并非由十五数构成。因为其本身数和生己数为同类数,在河图中只列其一。另外,在十五数中减去土五本身的常数为五的数字,在加上土本身数一数,就构成河图之数,则又为十二数。而《洪范》所说的五数,实际正是指由十二数构成的河图之数,即:
一、六共宗,振师陈德,水一加生己数(金)为六;
二、七同道,比齿昭和,火二加生己数(木)为七;
三、八为朋,群后宗长,木三加生己数(水)为八;
四、九为友,厥土下上,金四加生己数(火)为九;
五、十分,其用不穷,土五加生己数(木、金)为十。
以上五数相加为三十二,此“五数五”即指五数所含的五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