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字五行属性是什么?
汉字,是汉族传统文字,又称方块字、汉字。与英文、拉丁文等西式字母拼音文字不同,是一种表意文字。现今使用的汉字共有约90个字型 (即90个笔画),字体多形声,一般认为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康熙字典》中,“感”字解释为“有感于外物而心有所动”,引《庄子·秋水篇》“夫水之于草也,上比诸山,下比之流,此所以感物而动。”可知古时“感”的写法,下部是一竖一横,象征河流;上部像云气蒸腾向上。 《说文解字》中记载,东汉许慎所撰的《说文解字》收入汉字9353个字,给“感”字的解释是:“感,动人心者也。”“感”字的字形,许慎以为是由“见”(古文字作“■”,指事符号代表眼睛)和“辛”(意为辣椒,此处象形表示辣的味道使人感到一种刺激)两部分构成。
后人认为许慎所说“感”的字形来源不可靠。现代文字学家们经过考证,发现“感”最早写作[广+咸]或[广+咸],并且认为这种字形更接近“感”的本形。 1964年版《汉语大字典》收录“感”字,其形体是依据战国楚简文本的《论语•公冶长第五》中的“夫子至于是邦也必有闻乎其风。”(孔子到哪个国家,那个国家的君子必然赞叹他的道德风范。)其中的“感”字上下两部都是“高”字头,象征着“高山仰止”,表达了人们看到高尚的道德风范受到震撼的情景。这也与“感”字在现代词典中作为动词,表达“受到感动”的意思相一致。可见,“感”字的字形演变,是从“有感觉”到“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