洢字的五行属什么?
“洢”字在五行中属水,但要注意此字只作为名字使用才会出现五行的划分,而做为河流名称是“伊”而非“洢”;另外注意古时“伊”、“繄”相通,读作yī 时也都指“伊河”。(《康熙字典》) 现在再来看看这个“洢”字,根据其拼音yī的五行属性将其命名为五行属水的字无疑。
但这仅仅是这个字作为人名时的五行归属,如果作为河流名称呢?因为河流不仅包含了一个地理形态的概念,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时间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用现代地理知识“河流”来命名古代的一条具体河道时,其五行归属应该按照其所在的地理单元来判定。 如“黄河”,《康熙字典》中其页录有“河水浊流,自昆仑发源,东注之海。”说明黄河这条河流的发源地是高寒地带,经过的地方主要都是黄土高原以及平原地区,属于土多而金水少的区域,因此“黄河”二字的五行归属为土。 再比如长江,《康熙字典》中记载“江从长江上游流下来的水。”“江水清浊洄旋,自岷山开始,经川、陕入湖广,至江苏、浙江注入东海。”现在的地质学科研究表明,长江的源头其实分布在西南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水流最终汇集到四川宜宾的岷江,由此向下游流动。这段水流经历的地理环境主要以高山峡谷为主,水中有大量泥沙且多为酸性,因此五行应当属木。 而长江进入中游后,水土发生变化,开始滋养大地,变得清澈起来,五行也应该随之改变。等到长江汇入东海,大海水是最大的水库,能够容纳无数的水汽,这时五行又属水了……如此这般循坏往复,五行之间的流动变化就代表了这条河流的整个生命周期和经历的地形特征。 所以古代的地理书籍或文人墨客在描述一条河流的时候,往往会先论述该河的源头或者上游地段的地理特征,同时五行也会随之做出相应的改变,这也正是古人通过河流水文情况探讨地理规律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