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后企业有什么特点?
首先,从心态上要承认两点:第一,上市是结果,这个过程的本质还是为了融资;第二,上市只是把企业内部的人与钱连接起来的一种方式而已。所以,不要将目光总盯在“我有没有股票了”、“我是不是股东了”这些表面化的问题上,多想想如何利用好资本市场这个舞台,演好公司这出戏才是王道! 然后需要做的是梳理和明确公司借由IPO能够实现的阶段性和长远性的目标,比如:
1.短期内(1-3年)要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达到怎样的规模指标,并为此制定可行的实施路径和方案;
2.在中长期(3-5年)要实现哪些关键指标的跨越,例如市值、客户数、产品收入等,各个关键节点要达成什么程度才能实现总体目标的实现;
3.在更中长期(5年以上)又要实现哪些新目标,比如说实现业务的扩张、并购,或是对产业链进行控制等等;
4.在财务方面要完成怎样的预算规划,为每个阶段性目标和环节制定对应的财务预算,并且每季度、每年进行实际与预期的对比分析,及时地纠偏。
有了目标和实现的路径之后,就可以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案,并且有步骤、有计划地去实施了。 同时,还需要认识到一点: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经营的风险已经通过证券市场的审核向投资者曝光,因此管理层对风险的把控能力要比非上市公司更强。
很多非上市公司有着“垄断型”、“市场占有率第一”之类的自我定位,往往忽视或者低估了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和速度,这样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动,原来领先的位置不再,原先固化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就会出现所谓的“亏损”;而上市公司由于信息披露的要求,这类信息是需要披露给所有股东知晓的,为了防范这种风险,提前布局和防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市后企业的所有特征都是建立在公司股票上市交易的基础上的。公司股票一旦上市,公司就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一是进入资本的流动市场,资本具有极高的流动性,二是进入信息的流动市场,信息同样具有极高的流动性。高流动性和公开性的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上市后企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资本公众化
公司上市后其股东众多,资本运营的公众化特征凸现。企业资本运营的一举一动关系到成千上万公众投资人的利益,企业应加强自律,严格按照国际惯例约束自身行为。同时,上市后企业资本的增值或资产的损失,不仅能够很快在证券市场上发现,而且能为社会所共同监督。所以,股票上市为约束和激励企业管理层提供有利条件,也有利于使上市后企业规范运作,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上市后企业资本公众化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股权集中程度低于未上市流通的公司,二是股东的分布具有地理上的广泛性和人数众多。
(二)经营透明化
股票上市企业,经营过程透明化,一方面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督,有利于减少管理中的代理成本;另一方面也使竞争对手随时可以得到本企业的信息,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股份制改造前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企业管理中“暗箱操作”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对这些企业而言,经营透明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一方面要加大管理改革的力度,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保密工作,完善防范风险的机制。
(三)股票价位市场化
股票上市交易使企业可以用一种市场化的方式确定其股票价位。股票价格作为企业价值的集中体现,并不在一个固定的价格上,而是围绕企业实际价值在证券市场上波动。股票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上市公司经营和业绩的评价,有利于企业管理层获得经营业绩的市场信息。但另一方面,股票价格受多种内外部因素影响而波动,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要正确处理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之间的矛盾。
(四)企业形象国际化
通过股票上市,企业能够进入国内外著名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在交易所内交易的大多是各个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因此企业能够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同亮相,有利于企业在广大投资者和公众面前树立起名牌形象,使企业在国内与国外得到宣传,从而能够吸引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