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的五行是什么?
时,中国汉字,读作shí或shì。《广韵》中说“时,是也”,即“时”就是“是”的意思;而《玉篇》中则说“时,古之‘是’字也”。可见,“时”、“是”古文同源。 现代汉语的“是”字,由古文“时”“是”两字合为一字而来。《广韵》中“是”字的发音为“直吕切”,若按此反切之法去查《康熙字典》等字书,“是”字的字形应为“寔”(实)。然而现代汉语的“是”字却与此不相符,其字形源于“時”字。
关于“是”字的读音及书写形制,《康熙字典》等字书皆误。 “時”字,在六书中的属于形声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时,四时也。从日,寺聲”。即以“日”为形、“寺”为声的字。古人造字十分讲究,常常用一个字表示某种事物或概念的多种类属,如“日”字在古文字结构中表示的就是太阳的各种形状。而“時”字中的“日”其实就表示初升的太阳和即将落山的夕阳。
古时,人们观测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时刻,所以“時”字旁常有“日”字。《诗经·豳风·七月》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其中的“迟”字,《说文》的解释就是“日迟,目濡也。从日,食声”。可见,春天的时候,太阳升起的时间逐渐延迟;到了夏日,太阳将完全偏离东方而直达中天。同样,《楚辞·离骚》有“吾令羲和弭節兮”一句,王逸注曰“羲和,日御也。弥节,慢节度也”。这里的“羲和”和“彌節”也都是指时间——缓慢行进的时间。 所以,“時”字在古代同时表示时间和季节。而“是”字则表示正确、恰当。这两个字的关系正是如影随形的左右互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