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的五行是什么?
“茗”字的五行是木,因为“茗”字的主要含义是指茶树。《尔雅·释木》中就有记载:“槚,茶也。”郭璞注曰:“树小如栀,枝叶似桂,花白色,可饮。”晋代文学家陆翙所著的《洛阳名园记》中也提到:“其树高五丈余……叶如栀子……岁取煎茶。”可见古人认为“茗”就是茶。 不过随着饮茶风俗的普及和人们对茶树认知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有些地方所产的茶叶并不适合饮用,但却可以用来熏制香料或提纯药品,于是就另立了一个新字来专门指这些不能饮用的茶叶。这个新字在唐代称为“荈”(chuǎn),在宋代以后才统一改为“茶的繁体字”。
从“茗”到“茶馆” 由于“茗”最初指的是可以饮用的茶,所以古时凡是与茶有关的事物都常用“茗”来表示,例如:唐代卢仝《茶道》诗:“自摘自炒如烹煎,一瓯醍醐浸白莲。”“茗碗”即茶盏;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茗圃”即茶园。 既然“茗”本来指的就是茶,那么为什么还要用“茶馆”来指称供茶馆呢?这主要是因为古时候的茶馆不仅提供茶饮,还兼卖茶食(比如糕点、包子之类),因此可以视为小吃店或者酒店之类,这样就与“茗”没有任何关系了。直至清末民初,很多士绅文人开始崇尚茶道并刻意追求与茶有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于是才有了专门售卖茶并提供茶水服务的“茶馆”。
现代汉字学认为,“茶馆”这一名称中的“茶”是个语素,而“馆”则是另一个语素。语素是有实际音义的文字单位,它是构成词语的基本成分。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但是,有的语素可以由多个汉字来表示,比如“不”加上不同的字也可以构成为“不到”“不会”“不要”等字;这样的语素在汉语里就叫做“实词”,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单独成句。 “茶馆”显然是一个复音节语素,因此属于重言词。古代没有统一的拼音字母,对声调也不像今天这样划分得如此细致,所以同一个音节有可能有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字就可以同时充当几个语句中的不同字。这种情况叫同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