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在厨房好吗?

卜祥峡卜祥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腊月,一个令中国人耳熟能详,却也令人有些恐惧的月份。腊月的种种习俗,其中的源头,都可以追朔到“年”。

追溯“年”的本义,原来是一种怪兽的名字。“年”十分凶猛,每到冬春季就来捕食家禽家畜,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破坏。传说曾在某年正月初一的出现,被舜命为一年之首的“寅”所征服,并按照万物迎春的说法,成为时代象征,被奉为灶神。从此,每逢新的一年到来,人们便要祭祀“年”神,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年”是未知的怪兽,令人为之色变,所以人们祭奉“年”,与其说是祈求它的庇护,不如说是希望将它吓走。这也使得它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令人庆贺喜悦的节日。

“除夕”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夜”,“除”,即去除之意。“除夕”最早渊源不明,据说是源自《山海经》的“岁宴”,而后逐渐风靡于民间。这一日夜,人们燃爆竹以驱除之年,用年糕祀神乞巧以求年糕吉利,彻夜不眠以迎接新年。

中国的元旦,原指正月初一,现在的元旦节是1月1日,公元1949年,我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从此,农历的正月初一被改成“春节”。而元旦的习俗,据传说源自舜氏子击的“椒鼓之舞”。《庄子》文中有“鲁有愚公子,家中蓄狗,而尝肉不疑,猎获禽兽,抛拨,狗遂啗之。”的事,因肉与酒美,狗不知觉而食,与《椒鼓之歌》的起源相关。周朝时“卫叔肸”有为鸡鸣狗盗的传说,齐国有夜访孟尝君,为鸡鸣而盗的典故。而朝贺,则为汉、晋时始有。

春节的由来,是远古时期的“岁”,“年”,“祭”,“祀”的连续活动。除夕在周代=过年日,除夕夜祭祖,初一受贺,初二、初三用以祀祖,初四起才用膳。

春节的前身为“腊日”,腊日,当在殷商时期。在远古时,人们把农业最高的神奉为天子,也叫“腊”,腊的这种大神,腊月岁末,要送走“岁”,迎回“年”,腊月腊月,腊祭,于是有除夕的传说。

历史传说:

中国远古有个传说,年的名称是因为有虫名为年,年长年居于海底,全年才有一日爬上岸畔,集居在树上,昼伏夜出,专食桑叶,这时正值蚕虫养虫期,人们怕蚕虫天命,伤害庄稼,便举灶烧蚕,想将其毁烂,但年大金刚不改,灶君便奏告上天,请玉帝派天神下界收服,玉帝便命灶君同指路,天神下界后,一见年的形状凶狠,面貌丑陋,不堪人形,非常生气,便拔出宝剑,欲斩其头,年随声便跪地哀告,愿随灶君前往任所,为灶君看家守舍,不得妄犯帝籍。天神见其可怜,便决定放年回来,但有五务条件:一是天神要考问年平时在读何处书,作何学问;二是年若答应,便罚其变作虫身,作蛾蝶蜂雀等类,一生不得复为人形;三是年若答应,便禁止其在春夏季出动;四是年若违背以上条件,天神要将年置于油锅烹炸;五是年若同意,即将起身赴任。年一听,迫不得已,忍痛应命。于是,年随灶君进了天界,被安排在看护仙坛的左右,为诸神看香火,直到除夕之夜,才被允许返回人间。

自此年起,中国人便都以除夕为年度的界限了。

另一说,年是古时的一个凶恶的怪兽,每至春节前夕便要到人间来祸害一方,守岁的时候,它便出来残害生灵,饥寒交迫的百姓面对它毫无办法,只好将其敬奉,然后将它描绘成头上长角,双目怒睁,张口大嚼的形象,并饰以红色,将其驱除,于是才有除夕送年的风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