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五行属什么的?
“鄄”字在五行中属木,但是此处的“木”并非指自然界中的树。古人将一个字划分成若干部分,分别表示字的不同含义;并且用不同的部首来表示这些含义所属的五行。所以每个字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由偏旁部首和剩下的笔画(即古人所称的“余笔”)组成的。 “鄄”字上面的“言”表示与语言有关的意思,在古代文字学著作中,“言”属于“言字部”,这个字部的五行属性通常被看成是“金”。如《汉书·五行志》记载“建武六年四月丁卯,兖州刺史郡国二十七山崩,二十余石人坏。时东郡太守王景治河,功未及成……八月壬午,泰山郡地震,百里内窑穴皆坏。十一月辛酉,南阳郡地震,野牧牛羊死的,以千数……”其中“山崩”、“地震”等用的都是“艮”字,作者认为它们代表的是土;而“石破”所用的则是“酉”字,代表的自然是金。 那么“鄄”字左边的“邑”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就复杂了,因为古人造字并不是根据字义直接确定偏旁部首的五行属性的,它需要一个推测的过程。
《五经要义》中说,一个字的五行属性由“视其祖”,也就是看看这个字第一个笔画所代表的含义的五行属性而定。“鄄”字的“邑”上面一横表示大地,下部两短竖像征山川,合起来看它的五行属性应该是土。但是这种观点只是提供了推断的依据,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于“言”部和“邑”部的五行属性曾有过一段有趣的解释:“凡言部取形于口,故谓之言;其声则离。言者,离乎口者也。……凡邑部之字,其形则四方,其声则炎。炎,赤貌——赤者日中也。日中有文曰尧,尧者,曜也。”——看来古人的智慧确实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