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描述天气预报?
气象工作者,简单科普一下。 天气现象指云、雨、雪、霞光等等。 天气变化是指气温、气压、湿度等要素的变化。 而气象灾害则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冷冻害、高温热浪等等。 而所谓的「天气预报」,指的是对一个地区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的预测。这种预测的准确度取决于诸多因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原因主要包括:
1、大气环流形势(如「西高东低」「气旋式波动」);
2、极地海冰(特别是南极冰盖)变化;
3、火山喷发或地震活动等。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现在全球变暖现象显著,这也导致了极地和高山地区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大气中的气溶胶等物质也会影响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进而影响天气气候。 现在天气气候的影响因子越来越多,研究也越来越复杂。但不管如何,我们还是在尽力掌握天气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规律,并不断改进预测模型,希望能早早做出更加准确可靠的预报。
描述天气预报的几个要素:
一温度:天气预报中的温度指的是距地面1..5米的空气温度,它的测量要求很严格(与气象观测场、观测仪器和测量方法等等密切相关);在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最高温度是指一天中(从早晨8时开始到明晨8时止)最高气温的极值;最低温度是指从今夜起一直到明天的日出前后这段时间的最低温度极值。
二风力:通常所指的XX级风,是在10分钟的观测时距内平均的风力,而瞬时风力一般要大于平均风力,往往因风力等级难定或风向多变不表示风级,一般表示XX级左右或XX级~XX级之间的范围;预报中的东北风、东南风等是按正北为0度,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东北为45度,东为90度,东南为135度,南为180度等等依次类推。
三天气现象:主要是指降水,通常要估计在12小时内降水量的大小和降雨时段的分布情况。除此之外如果24小时内有雷雨大风、冰雹等天气也要预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