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属于五行中的哪个?
“五音”中只有“宫商角徵羽”,没有“韵”这一音的。古人用“宫商角徵羽”五个读音表达五个音节,以表示乐律。但“宫”有五个音:gōng、ɡuó、ɡǒnɡ ɡònɡ、ɡū;“商”有三个音:shānɡ、shuānɡ、shòu; “角”有两个音jué、jiǎo;“徵”有一个音zhǐ;“羽”也有三个音yǔ、wù、yù。合称八音。 可见在古人的乐律系统里是没有“韵”的。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汉字系统中会有“韵”字呢? 这个字最早出现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韵,文内声也。从音,匀声。”“音”就是今天的“音”,古文字形如“口”,表音义。“韵”字在今天简化字序列里写作 yun(四声),但其字形早在唐朝就已经定为“ㄩㄣ” 。
东汉时期,南方产生了声调的概念,声调分平上去入四个。“音”字在声调中归去声类,它的发音是去声 yìn。为了书写方便,有人把声调标记写在部首偏旁上。“音”字旁写成“讠”,表示它是以“言”字旁的字,而另一个“音”字边,也就是今之“乙”字,则代表它是去声字。这样,“音”就分为两个字了——“音yīn”“音yìn”。
到了唐代,有些人觉得“音y픓音yìn”两个字的形状和读音太像了,容易混淆,于是发明了新字“韻”代替它。这个字在繁体中文里写作“韻”,读音同于“音yìn”。 这样,“音”字分化出三个字来——音yīn、音yìn、韻yuè。
到了北宋,“音yìn”“韻yuè”被合并成一个字了——音yin。这是因为汉语官话里浊上归去,所有清音去声的字都变成去声,而“音yìn”“韻yuè"的首字都是清音去声,所以它们的尾字“인”“うえへ”也都变成去声,成为今之音in。
宋朝以后,北方人开始使用简体字,就把这个“音in’’写了下去,成了我们今天普通话里的“韵”字。(当然,南方一些地区沿用旧俗,至今不废简体字,这里“音”字就作“韵”字用。)
五行,一般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在古代,人们以五者可以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而产生宇宙中的各种事物,又将四季、方位、颜色、声音、形体等纳入五行,因此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是一种宇宙观。在中医、武术、堪舆、占卜、儒、道、术数、养生等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学说占有显著的地位。
五行,是描述自然界中五种元素(金、木、火、水、土,注意:这里只是元素,不是物质)的变化与循环的五个阶段,即: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分别归纳到五种元素中去,构成五种不同的性质,称为五性,即金性、木性、水性、火性、土性。木、火、土、金、水五行,既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又是一种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区分的五种不同的属性,亦即自然界的五种相互流通、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功能。将这种宇宙观应用于指导人类社会的行为,并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典型的物质作为象征符号,称为五行,是古人认识世界和表达思维的特殊方式。这种思维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各种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和转化的规律。五行学说既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有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医独特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渗透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节,古代中国把五音与宫位相配属,宫配脾、商配肺、角配肝、徵配心、羽配肾,称为五脏五音。同时,古代还用五音来表示五种不同的声音,宫为最为饱满的中和之声,商为宽严结合的慷慨之声,角为激烈向上、阳刚热情之声,徵为轻快活泼、自然流畅之声,羽为哀婉缠绵、悠扬清丽之声。
按著五行规律,木、火、土、金、水对应著东方、南方、中央、西方和北方的方位以及青、赤、黄、白、黑五色。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别与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相应,与肝、心、脾、肺、肾五脏相应,进而与众多事物产生联系。事物以五行属性归类,即以类似五行的特性,而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划分为木、火、土、金、水5类,如以“木曰曲直”之性,将具有升发、条达、舒畅性质和现象归属于“木”类。自然界一切运动变化主要取决于五行属性的生克调节。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