邆五行属什么?
“邆”字,读(dēng)。 《康熙字典》中解释该字义为: “唐玉海·韵语》:‘滇部有赕、邆赕。’” 据此,其部首应为“阝”。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邆”字,则出现相关结果约8300条。在百度词典中输入“嶍”“腾冲”“东亭”等词,“嶍”字的释义中均出现“邆”的字形并注明读音。由此可知,“邆”字现在的统一拼音应该是deng4。
但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等皆未收“邆”字,而《汉语大字典》2中也收有此字,并注多音:duo1,deng4. 根据上述工具书中收录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邆”字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志”条: “洱海之西有叶榆国,邑有二百里。国出贤士曰张乐进求……时有南诏王子入国聘观风,乐进求谓诸酋长日:‘我朝皇帝遣使臣王圣方来此国通好,至则见说:“国法,外人入国止行七步,人则杀之;若马驶进,人则放箭。”’王子笑曰:‘彼固愚民,何足与之言礼!’乐进求因请王圣方同往谒见。至则下马行数武,众以为礼,放箭者亦止。国人惊惶,谓王子曰:‘此是中华人,本朝贵客,岂可轻慢。’遂皆拜伏。” 文中“叶榆国”即今云南大理一带,“洱海之西”即指该地区以西,“南诏王子”即指云南南诏国的君主。
《酉阳杂俎》原书约成书于五代后晋年间,而据《旧唐书·南诏传》记载,南诏国(3)公元9世纪初已使用汉文和汉字。“叶榆国”的“叶”字当时应作“楪”[4],“子”字当时应作“侄”[5],可见“叶榆国”的“叶”“叶榆”其实是一个字。“邆”字可能来源于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中的文字。二是来源于民国时代出版的图书。1914年,由法国巴黎大学东方语文学院院长伯希和(P.K.Berthier)在法兰西学院发表有关中国唐代碑刻的学术讲演。他的讲演被收录在1920年巴黎出版的《法国科学院通讯》中,后又收入1927年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伯希和佛教文书》中。其中提到关于“度量衡制”的问题时引用了唐代张荐《南蛮子语》中的“陡尺九寸”一词。
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振伦编著的《古丈岩造像》,其中收录有伯希和的原作以及中文译作。“陡尺九寸”被译为“dtoh-tshah-kyoo”,且注有音译“得儿尺九”。可以推测“邆”字就是根据“陡尺九寸”翻译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