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过公投吗?
参加过几次,不过不是公投,而是听证会 第一次:2016年7月15日,马航MH17航班在乌克兰坠毁,造成295人遇难。当时刚刚出任外交部部长不久,我受命作为外交部代表,率团参加在荷兰举行的MH17航班事故国际调查会议。 第二次:2018年4月13日至14日,我在驻法使馆参加法国核废料处置问题听证会的现场。这次事件导致国内民众反核电情绪上升。
第三次:2018年10月底至11月初,我曾随团前往俄罗斯远东地区,参加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磋商,这是继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之后第二条从俄罗斯通向中国的天然气管线。该项目最终于2019年正式动工建设。
第四次:2019年3月,我作为代表团成员赴欧参加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联合委员会政治总司长级会议。
第五次:2019年12月中旬,我陪同一位外国领导人来到广西桂林,考察当地中越边境合作区以及自贸区情况。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实质性的全民公决。第一次是在公元746年唐王朝时期。唐玄宗在任期间重用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使得朝政乌烟瘴气,腐败成风,严重影响了大唐王朝的经济发展和军队建设,是导致后来安史之乱发生和唐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出任剑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治所在今成都附近,其时安史之乱已在酝酿之中,北方的幽州节度使安禄山与河西、朔方、安西和南、北两个京师等地的节度使彼此之间常有矛盾和摩擦,因而剑南节度使实际上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所以杨国忠到长安(唐代都城)上任时要亲自去向唐玄宗辞行。
唐玄宗在勤政殿召见杨国忠,在他们谈话时杨国忠“屡称国忠功”,大讲自己功高过人。唐玄宗在无可奈何之中说:“卿兄子弟,固无愧为国之忠贤。然其功盖未有闻,卿所奏何也?”杨国忠说:“臣兄(杨国忠)及姊妹兄弟,外充朝士,内备掖庭(指杨玉环)。天下之事,无不委仗。天子忧勤烦碎,其安乐太平,实是臣兄姑姊恩威所及,固是大功,请陛下国政皆使臣兄知之,天下之事,合大小,更无疑虑矣!”。
唐玄宗听到杨国忠如此骄横跋扈,已经无心和他说任何话了,便对他说:“朕心怀倦,更无别语,卿宜速去。”,杨国忠仍不死心,又反复强调“国忠岂无一点细功?”唐玄宗实在忍无可忍,于是说:“国忠有功,可速便宣敕。”杨国忠以为得到了玄宗的恩典,急忙跑到勤政殿院中,对从长安来的人高声喊:“圣恩宽大,国忠有功,可速便宣敕”。
那些跟着杨国忠来长安的人,听到杨国忠如此一说,都明白唐玄宗的意思了,于是他们一起跪在勤政殿的台阶下大声叫喊:“敕书不宣,乞便赐死”。“万众呼噪之声惊彻宫殿,上(玄宗)不得已,出延英(殿)慰晓,遣令拜恩”的情况,向杨国忠表示了歉意后,杨国忠才带领随从人员离开了勤政殿。这个事件后唐玄宗不但没有再理睬杨国忠的这些随从人员,反而还下诏免除了他们的军职,杨国忠一伙人因此十分不甘心,于是在长安附近的官道上“谋请玄宗幸蜀州以自亲近”,于是“士庶惊扰,百县皆骚然”。
在这种形势下唐玄宗不得不采取措施“乃于延英殿前设百官仗卫,在此宣诏,示百姓以诚信”,宣布杨国忠“官人皆复本官爵,自是道路清廓”,消除了杨国忠集团的不良影响,维护了唐王朝中央政府的信誉。唐王朝的这个事件虽然还不是在一个问题上进行投票式的决定,但是在实际上还是有投票决定的效果,因此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实质意义的全民投票。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次具有实际意义的投票事件,是发生在南宋理宗宝佑三年(1255年)。蒙古国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从1206年至1279年用70多年时间消灭了与它相邻的西辽、西夏、金等国,并三次大举南下入侵南宋,使南宋王朝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威胁。
在蒙古军队入侵南宋初期蒙古大汗曾经多次对南宋发动劝降和最后通牒式的战争,并且还采用了扣留南宋使者来逼迫南宋屈服,但是南宋大臣和军民并不屈服于野蛮的侵略战争,在遭受战争灾难后更加强了团结和抵抗意志:“臣等近者被留军中,百端忧迫。伏见敌营日近,官军日怯,战守不力,奔溃有闻。若不早定大计,以纾炎威,则敌兵四合而至,其何以御之乎?”
这些使者回国后“入对(宋理宗),因言金、夏覆亡之故,极陈存亡大计,宜固上国之守,勿与争锋”。为了使南宋朝廷不再轻率的与蒙古兵争雄,大臣杜范“又言:“臣与留(使者)。以万死一生之虑,思为我国家一二百载远谋,盖欲陛下深念存亡绝续之机。若委心捐志,甘心北面,此秦之亡秦也,人犹得以臣虏待之。今我尽下国之礼以求存于彼,彼岂有礼于下国哉?”
南宋政府在臣民的反对下不得不与蒙古兵讲和,“朝命遣臣邓垧使达达,与议和事“,但邓垧在蒙古“方还,又闻敌复遣使来议和,朝命遣刘孝忠为接伴使”。在这种形势下南宋政府不得不采取投票的方式决定去留问题。杜范“率同列请还前命,诏不许”,这时杜范等对理宗“再陈存亡绝续之机,且请令群臣集议可否,上皆可之”,这个建议获得了理宗的批准。
于是南宋政府“廷臣会议和议,自宰臣至侍从百官及台谏皆言:国不两雄,天有断代,宜速归我,勿复争之。于是杜范“率同列抗疏留孝忠,且乞下禁林省台与二三大臣、谏臣谋定大计。”理宗看到大臣和士民反对和谈情绪如此强烈“不得已,下诏班师”。
由于南宋政府在蒙古军队的入侵下,不得不采取了实质意义的投票方式决定对蒙古兵是战是和的问题,因此它是中国在历史上第二次使用具有实质上投票意义的民主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