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铸象指什么生肖?
这个题目有点不好答,因为“象”并不是特指的某一种动物(毕竟不是“狮子”、“老虎”之类的),其实它指的是某种特定的人类行为——把黄金做成(或塑成、刻成)动物的形状。这种“象”其实是一种“礼器”——用来进行宗教祭祀的器具,它的起源应该与原始社会的宗庙制度相关联。 宗庙制度在古代社会是很重要的一个制度。在宗庙里要供奉先人的牌位,每天要先打扫再上香然后才能吃饭。如果君主去了别的国家,要在宾馆住下,第一件事也是拜祭宗庙。
宗庙由内到外共有几层建筑,最里面是太庙(也可能是大庙)。每年固定日子要有大典,这时君王要穿着礼袍,捧着祭品,到宗庙里祭拜祖先。整个过程要有相应的仪式和规矩,不能出任何差错。 如果出了差错怎么办呢?当然也有相应的处置方法。比如《礼记·檀弓》就记载了一个故事:卫献公去晋国访问,结果到了晋国却不进宫而直接去打猎了,很不礼貌。晋国的司马侯对他说,我是奉了先王的命令来接你参加庆典的,你怎么能不去呢?卫献公说,我不是不敬,是我父母不给面子啊!(我父母不要面子的嘛?)司马侯说,既然是父母之命,那就请你回去吧。于是卫献公就被请了回去,参加典礼。 这算是比较客气的。有时候甚至要罚礼。比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鲁国大夫季平子犯了错,鲁昭公亲自去到他家让他换礼服(平子服其罪矣,君何患焉),他只好照办。不过季平子也是个聪明人,他没有直接在脸上露出不满的神色,而是把眼睛盯住了手边的一只酒杯。昭公发觉后笑着说,酒杯有什么可看头的?(酒有何患?)季平子也笑着回答说,臣下倒酒表示屈服,现在我已经三番四次地倒了,难道还不算真诚吗? 这种“金像”的出现应该与这种宗庙制度有一定的关联性。古代中国是信鬼神的,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都是神灵的显现。人死后灵魂离开躯体,如果不祭祀就会去阴间受苦。当然这种祭祀也不是天天都进行的。古人非常聪明地把一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应天地人,每个部分又各分四个月,分别祭祀四方的鬼神。
春季祭日,夏季祭月,秋季祭收,冬季祭散。每个月都有一个特定的祭祀日期。正月元辰,二月卯(茂)节,三月辰(盛)节,四月巳(细)节,五月午(舞)节,六月未(味)节,七月申(身)节,八月酉(有)节,九月戌(欲)节,十月亥(孩)节,十一月子(滋)节,十二月丑(周)节。其中日月各有分野,有各自的祭祀场所。只有最后一个月三十天,没有特定的节日,整个十月都要做全面的清扫并祭祀。
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有科学道理的,每月初十之前要把上月的事情全部清理完毕准备迎接新的开始。这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为人类幸福着想——人要学会适时地清算自己,这样才能进步。 所以,回到问题来,“黄金铸象”可能指的就是这种用于祭祀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