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字是什么生肖?
“宝”字在十二生肖中对应的就是龙,为什么是这样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宝”字。“宝”字的字形演变是这样的: “宝”是玉器的象形文字,甲骨文的“宝”字上面部分是一个“宀”(读pián),下面是一个“戈”(读gē)和“士”(读shì)的字形。金文的“宝”字,把“戈”与“士”合起来,成为“武”;小篆的“宝”字则省去了上面的“宀”。隶书、楷书继承小篆,只是略作书写上的变化,而到了现代汉字统一为简体字后,“宝”字上面的“宀”即消失不见了。
我们再来看龙对应的十二生肖。古书上记载,帝舜时管祭祀的官名叫“纳言”,此人发现每年祭祀时,天色晴好,百兽率从,于是推测出动物们都有睡眠的习惯,于是制定出一年366天的历法。然而,古人观察到的现象并不如此简单。比如《礼记·月令》就记载了周代历法的月份里,腊月(十二月)有小冻,正月则冰未泮(解冻),二月才桃始花,三月则有萍始生……如此繁琐的记载显然比“纳言”要复杂得多。汉代的《淮南子》就指出这种一月三十天的日历是不合理的,认为应该以十一月冬至作为开始,推算春分为二月初八,春分之后每一天依次延长一天。
东汉的经学家王充在《论衡》中进一步提出了“土止说”,认为春分过后一个月是谷雨,雨水增多,植物开始生长,所以说“土(指土地神)止,万物滋。”“土止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甚至影响了唐代的律历。但此说有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根据王充的说法立春应该是雨水前后,然而,这一节气在农历十二月末或正月初却难以找到。所以后来人用“纳甲说”来弥补“土止说”的缺陷。而“纳甲说”就需要“宝”字的“宀”来象征十二月,因为“宝”字中的“宀”代表的是房屋,而房屋在古代是用于冬眠的(见“屋字生肖”),这样到二月惊蛰节时“宝”字中的“宀”才会完全消失。可见“宝”字正符合“纳甲说”中所需要的标志。 当然,“宝”字中代表的其实是一整间房屋,而不是简单的十二月。这间房屋的方位是坐北朝南(见“方字生肖"),室内有四根柱子,每根柱子分成上下两部分,这样算起来“宝”字共有八部分,而这正好与八卦中的四个卦象相配,每个卦又各有三爻,而每一爻都代表着一种自然现象(阴阴阳阳),这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规律就被解释了:第一个三月春分为一阳初动,第二个三月清明至谷雨为一阳升腾,第三个三月立夏小满为二阳盛极,第四个三月夏满夏至为一阳消亡,第一个十一月立冬小雪为 二阳初动,第二个十一月大雪小寒为一阳升腾,第三个十一月冬至为二阳盛极,第四个十一月大寒立春为一阳消亡....如此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