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葬生肖回避怎么写?
“五服”是汉族传统丧葬礼仪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亲兄弟、姑叔伯、堂兄弟、表兄弟等关系密切的亲属,为死者佩戴的五种服饰。分别为:缌麻(孝子披着的麻布丧服)、粗纱(孝子的头巾)、小功(孝子的内衣)、大功(孝子的外套)、缌服(孝子的麻袍或麻裙)。 这些服饰各有其用,在祭奠死者的时候,依次穿用这五种服装,最后埋入棺材中随同死者前往冥间。
《礼记·檀弓下》:“天子杀则葛衫而缁带。诸侯杀则葛衫。大夫杀,则缁衣。士杀,则缯衣。庶人,褐。” 《礼记·郊特性》:“天子之祭也,衣服与天地同颜色;诸侯之祭也,衣服与星辰同颜色;大夫之祭也,衣服与山川同颜色;士之祭也,衣服与社稷同颜色;庶人之祭也,衣服与五祀(门神、户神、灶神、井神、中条神)同颜色。”“凡王之祭,穿冕而黻,朔月而虞,再朔而苏。” 除了五服外,还有七衣。指孝子为故去的长辈换上的七种不同颜色的衣服:黄裳、青衿、白绡、黑履、红袜、绿衿、皂裘。并随同棺木埋葬。 关于这五服和七衣的记载,首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此后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解释。汉代儒生把五服称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把七衣称为“初衣”、“二衣”等等。唐代孔颖达作《礼记正义》时,对五服和七衣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宋元以后,人们逐渐用单双数来区分阳阴两礼。凡是单数的叫“阳礼”,双数的叫做“阴礼”。五服便成了“阳礼”的专用词语,而七衣变成了“阴礼”的专用词语。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沿用着这两个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