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七堡位于杭州哪里?
七堡,这个地名现在似乎已经很少见了(至少没在正式文件里见到过),然而它曾是杭州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七堡最早得名于清嘉庆年间修筑的“钱塘江大堤”,又称“石函”、“海潮闸”或“拱宸坝”。 七堡南临钱塘江,北靠运河,往西走不远就是西湖。在建国后修建钱塘江大坝之前,这里的河道是钱塘江和运河分界的地点之一——江水到此往北流入运河,而往东则进入杭州湾。 七堡的位置在古代可谓水陆交通的要塞:东南向走杭海路可直接上钱塘江浮桥(现在的市民公园一带);东北向沿中山北路可到凤山门;向北经环城北路可至武林门;向西走环城西路可达翠花巷(文庙街)。
七堡因“拱宸坝”这一地名被收录进民国《杭县志》。 这座石拱桥始建于明代,当时叫“广济桥”,后来改名为“拱宸”。 据载,旧时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以及谷雨、立夏、小满等节气,杭州有“钱塘江捕鱼”的风俗,而在冬至节,则有“取河蟹”之习,这些食材都要通过七堡的码头运送进城。 除了水运外,七堡还有两条重要的一条公路:一条是从余杭塘栖镇而来的304省道(现为104国道);另一条则是从湖州德清的武康镇入城的小道,这两条路的交叉处就建在如今的七堡老街附近。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运河改造”工程的开始,这里出现了大片的水泥厂、发电站和炼钢炉,还建起了桥梁、铁路等,形成了“铁路、公路”两横一纵的立体交通网络。 不过,这样的景象并没有维持多久。 由于地势较低,七堡在洪水季节常常进水受淹,加之此处又是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地段,淤泥堆积,易生蚊虫,因此周围的居民区都陆续搬离。
到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环城东路等道路的拓宽,七堡的老街道成了断头路。此后,尽管当地居民一直呼吁修复古迹,但道路仍继续被占用,直至消失。 而那些曾经被运河和钱塘江分隔开的居民区,如今也已融合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