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生肖的人最有故事?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牛,其次是猴、龙、蛇。 牛的故事,最著名的当然是“牛郎织女”,七夕节来源于此。 但牛的故事远远比这要传奇得多! 上古时期,人们观察到太阳升起落下的规律,便以“大哉乾坤,消长循环”来解释天体运行现象。这个理论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 “日出于东方,其大如车轮,薄暮而入西,人莫知其运动之所至,但见光满天下耳。谓之光影,谓之日行,言不出地,曰行而道不周。”“日出扶桑,入于幽冥。”(《物势篇》)“昼则日行西,夜则日行东。”(《难夕篇》) 但是,当太阳进入西行阶段后,有一个问题无法自圆其说:既然白天阳光来自东方,那么太阳应当是自东而西运行;可现在太阳却是自西而东,那光线怎么传得过来呢? 王充认为这个问题很好玩,为了解释它的“运动之所至”,他提出了一个“逐日行”的理论。即每天太阳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行,只不过早晨从东方升起时,它是在原地旋转了一夜之后所形成的斜向运动罢了。
王充还进一步提出,由于太阳每天经过的路程不远,所以它在空中的速度很快,就像跑马一样,因此产生了“光景”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在不同时间看到太阳的位置变化。 除了这个经典理论外,还有一个“牵牛历九日”的理论。 这个理论出自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书里记载了一个神话传说:牵牛星一次走了9个夜晚,才走完135度(即今日之黄道),从而完成了一年周天的运行。 那么这个牵牛走9夜的理论是怎么得出的呢? 东汉学者赵晔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里有记载:“(越王)乃令相马者推走牵牛,三宿而后反。”意思是说:越王让相马的人牵着牛走,三天以后回来了。 这里提到“三宿”,赵晔的传记里还有“一宿而行四千里,二宿而六千里,三宿而八千里”的记载。后来唐代学者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里引用了这条材料,并由此推算出“牵牛每夜行十五度,计六十里,九夜行三百六十度,共二千七百四十里。” 而如果按王充“逐日行”的理论来计算,牵牛一天只能走5度左右,4000多里需要90多天。显然和“三宿而至”的说法不符。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李吉甫认为这是越国故意编造的理由,事实上牵牛不可能走这么远。他的结论是“盖虚言也。” 然而这个“牵牛历九日”的理论虽然被大多数朝代的地理著作所引用,但在现代史学界却受到广泛质疑。 有学者认为,这个理论是附会了关于牵牛的神话故事,把一件本来很神奇的事强行用机械的方式理解。 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是有科学道理的。不过这些道理不是存在于西汉王充的时代,而是出现在几千年后的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