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没耳朵?
子鼠,亥猪 没有耳朵.寅虎辰龙午马都没有的 只有两个耳朵的是卯兔,申猴酉鸡戌狗 有四个耳朵就是亥猪了 因为亥在十二生肖中排最后 所以叫“亥”猪 “亥”字上面有两点象形两个耳朵
2、有翅膀的动物都有两只耳朵——除了鸡!为什么? 因为鸡是司晨动物(每天天亮就要打鸣)所以听觉很重要。而能飞上天的动物都是候鸟(冬天都要飞到南方过冬,夏天都回北方繁衍),这些鸟的耳道完全符合飞行时的运动状态,如果长着一对大耳朵肯定影响飞行安全,所以他们的耳朵都很小。
3、眼睛最大的牛,它的耳朵也最大 (因为牛角总是向上翘着的,而牛的眼睛总是朝着前面看的,这样它耳朵上的肌肉就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为了美观,耳朵也就比较大些)
4、蛇没有耳朵。为什么? 蛇没有骨头的耳朵,它是靠皮肤来感觉声音的。如果有耳朵,那么耳朵必须很大,这样才能接收来自各个方向的声音。但这样一来,蛇的脑袋就会变大变得很笨重,行动很不方便。当然,这种进化并不完美,所以蛇还是要依靠骨头来传递声音。
5、没有牙齿的老虎,也没有耳朵——老虎很少发出吼声,是因为它在发声的时候,喉咙里会收缩,使声带发生振动,由此发出声音。而没有牙齿的老虎,喉头伸缩无力,就不能发声。(和猫一样,老虎也是无牙的)
在十二生肖中,除了蛇和鸡没有描述耳朵之外,还有兔和猪这两个的生肖也是没有耳朵的。
十二生肖中兔子排在第四位,与鼠牛不同的是,兔和生肖猪一样多了一个“不全”的说法。
生肖兔
鼠是眼大无 pupils,牛是鼻孔不见 opens/cleavages, 兔是“兔子无耳”,猪是“猪羊无尾”,即在十二生肖的“属相兽”形象中,兔和猪的耳朵尾是省略掉了,或说没有具体描绘出来。
对此有如下几种说法:(1)“十二生肖的形成,当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早期图绘中,由于工艺材料的原因,有些部位,如鼠目、牛鼻和兔耳等等,不易表现而被人习惯化了”的结论。
(2) 另一种说法认为在原始时代,华夏族(华夏族原居于华山北麓。因其在“四方”之中的中央,故自称“中夏”。后为了与蛮夷相区别,将“中”字与“夏”字组合,称为华夏。)各部族“是以熊、罴、貔、貅、貙、虎等凶猛的野兽为崇拜物的”,后来各部族合并“组成一个大部族时,原先各部族的图腾崇拜物便合绘在新的族徽里。
随着神话传说的日益增饰和繁缛,在这合绘成的族徽中,有的部位被省略了。……比如'兔’字的初文,是兔子正面图像,左右有耳有尾。……随着神话的日渐增饰繁缛,兔耳兔尾就逐渐被省略掉了”。因此十二生肖中的兔是“兔耳免了”的简称谐音,是省略掉耳朵的兔。”由此认为兔耳在最初时有,后来没有了,兔是从“有耳兔”演变成“无耳兔”的,这属于另一种说法。
这种说法其实有很大的疑问,因为甲骨文的兔已经是“兔无耳尾”的形象了。既然甲骨文时代兔已是“兔无耳尾”,那这“兔”字还是像形字吗?
再者在原始社会部落的族徽图腾中“兔”没有耳朵,那么其它甲金文的兔字不也都有可能沿袭了最初“兔无耳尾”的图像吗?我们看到甲骨文中兔字有“兔无耳尾”和“兔有耳尾”的两种形象,但小篆的兔字“兔子无耳尾”。所以还有第三种说法,认为甲金文中“兔子无耳尾是和汉字形成规律,文字形成初期的概括取象原则分不开的”。
如果这种说法是可以接受的,那么我们可以作如下推理:兔子无耳尾是因为在文字形成过程中,概括取象原则的结果;那么,这种“概括取象”的象形规则是否对十二生肖产生过影响呢?我们认为这种影响应该是有的。因此十二生肖中之所以出现“兔无耳尾”,是和汉字符号的演化规律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兔”字和十二生肖中的“兔,”都是从原始实物形象到符号化文字形象再到普遍认同的抽象化形象这个规律进化的结果或产物。因此,我们在十二生肖“属相兽”中看到的“兔”是没有耳尾的,兔为“免了耳尾”的兔。十二生肖中为什么猪无尾?
这与兔“无耳”、“鼠目”、“牛鼻”的情况类似,都是十二生肖的属相兽在形成过程中,受汉字符号的“概括取像”规律影响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普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