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五行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天文五行的意义就是:水(黑色)、火(红色)、木(青色)、金(白色)、土(黄色)。 这是将世界物质划分为五种基本形态,以供人们认知使用。 其实这五种颜色是古人在观察天空和大地色彩的基础上创造的。比如天上有北斗七星,古代又分为斗杓、斗魁等部分,其中斗勺四星呈暗黄色,象微微张开的人嘴,因此称为“口”;而斗魁六星中,有四颗呈明亮的深蓝色,被称“目”;另外两颗呈红色的星,便是“心”了。
从地球上看,当北斗星在天空移动时,“口”“日”“心”的形状也在不停地变化着。还有张弛有力的弦月——弦月由新月和满月两个形态组成,而每次新月出现的时候,月亮都是“赤色而有光”的。于是古人便给这变化取了名字——“月见日,月生赤色,月满则水银盈满,月光如流水,故曰‘水’;月初如钩,曰‘木’;月中透明如盘,日‘火’;月落乌啼,霜满天,曰‘金’;日月合璧,五色彰,曰‘土’……” 而除了五星和七曜,还有二十八宿和十二时辰等,也都各有其色彩。
《礼记·檀弓下》中有言:“昏以为期,鸡鸣而朝,白帝行乎中天,而俊士居焉……白起,西方之行也。”这里便将白帝与西方、白起与金星联系了起来,说明至少在周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金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且黎明出现在东方天空,黄昏位于西方天际。 而在汉代,人们已经发现了太阳的运行规律。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说:“日出于东,没于西,恒向之。”又说:“日冬夏至而极热极寒者,阴阳之道也;日初出如一丈,午至如弹丸者,形盛气实,渐耗之应也。”这就明确了冬至一阳生,夏至阴极盛,秋分昼夜均分,冬至阴极盛,春分一阳生等等节气变化与五行之间对应关系。 所以后人根据这种理论编写的农历,也就成了人们最常用的传统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