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在五行属什么?
乐义最佳答案
“五行”这个概念是古代中国先民对于自然界客观现象的抽象思考的结果,是用来认识世界和宇宙的工具。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是指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第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古人基于生活体验认为世界是由这五种基本的元素组成的,它们相互滋长、相互制约,构成了万物并使万物运动变化。 金——刚硬,代表着攻击与肃杀。
木——生长,代表着生发与温暖。
水——滋润,代表着寒冰与濡化。
火——炎热,代表着焚烧与明亮。
土——承载,代表着平和与稳定。 以上五行的特性来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知,是有其科学性的。
但五行又不仅仅只是物质的属性或运动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运动形式——“阴阳”。 “阳”代表积极、向外、刚强、热燥等意思;而“阴”则代表沉静、内守、柔和、寒凉等意思。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正如《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所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象变迁,无无穷极,生生死死,盛衰枯荣,由此阴阳出入,上下往来,不可停止。” 所以,胖瘦也不是单纯由某个属性决定的,而是具有阴阳两方面特质的: 胖多属阳,表现为虚胖、水肿; 瘦多属阴,表现为干枯、消瘦。 但是不论胖瘦,都有属于阳和阴的两方面特征。也就是说无论是胖人还是瘦人都具有阴阳两方面特性。
比如一个阳盛阴虚的人,表现可能是瘦,但又有阳热的特征,如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这是阳的特质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一个阴盛阳虚的人,表现可能是胖,但又有阳虚畏寒、胃纳不佳、便溏等症。这是阴的特质占据了相对的主导地位。 所以,不能用单纯的“阳”或者“阴”来定义人体形态的变化。否则的话,那些体质偏颇但又处于平衡状态的人体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胖在五行中属土。五行为木、火、土、金、水。相生:木→火→土→金→水→木。相克:金→水→火→土→木→金。
五行的起源
五行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商朝人崇信上帝,将“帝”看作是最高的统治者。他们使用龟甲占卜,即把要问的事情刻在龟甲上,再用火烧,在龟甲上呈现出许多征兆。商王和贞人(专司占卜的人)根据这些征兆预测结果,同时将所问的事情刻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商代卜辞中,已经分别出现了“木”、“火”、“土”、“水”、“金”五字。
关于“五行”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但是“五行”二字连用形成一个概念,却是春秋时提出的。“五行”一词的普遍流行,则是在战国末期。直到《国语·郑语》才有了五行相生相克的文字记载,即:“五行:水、火、金、木、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相克是事物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两种关系。用生克制化解释一切事物及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中医哲学的重要观点。中医在其脏腑学说、中药配伍法以及疾病的治疗中也贯穿了生克制化的思想。
相生是指促进、助长和滋生,它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之间有着递进的、递增的关系。一般来讲,如果把两个事物之间A生B(或A助B、A促B、A滋B)这样的关系称为“顺”,则B生A(或B助A、B促A、B滋A)这样的关系为“逆”。
相克是指约束、克服和抑制,它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之间有着制约的、递减的关系。一般来讲,如果把两个事物之间A克B(或A克伐B、A约束B、A抑制B)这样的关系称为“顺”,则B克A(或B克伐A、B约束A、B抑制A)这样的关系为“逆”。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协调,维持着正常的平衡。如果生克关系严重失调,相互排斥和牵制,即所谓生克过度或者不及,导致此消彼长,破坏了正常的平衡协调关系,则产生病理变化。
生克制化是维持和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主要机制。如果人体中出现异常生克关系而未达到病态时称为“反常”;如果人体中出现异常生克关系并达到病态时,称为“反”、“反逆”、“反背”或“反逆”等。
五行相生
木生火,如木被焚而生火。火生土,如火后成灰而生土。土生金,如金属多隐伏于地中。金生水,如金性寒冷而生水。水生木,水能滋生树木。
五行相克
木克土,如树能防土之流失。土克水,如水为土所潴而流。水克火,如水可以灭火。火克金,如金近火则溶化,土克木,如木被土所埋或折、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