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有什么副作用?
荆芥是常用的中药,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具有散风清热、透疹止痒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咳嗽;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证。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物还具有抗菌、消炎、解热、镇咳、祛痰等作用。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对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目前,有关荆芥不良反应的研究报道较少。苏树英等报道,39例服用荆芥汤剂的患者中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头晕2例,皮疹5例(湿疹样皮炎),胃肠不适3例,乏力1例,停药后上述症状逐渐消退。
另有报道称,70例患者服用荆芥油剂出现不良反应,其中皮肤反应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药后6~48h出现弥漫性红斑、瘙痒,继之出现荨麻疹。其他尚有神经系统毒性、消化道反应及血液系统危害等。
综上,可见应用荆芥不当同样可导致不良后果发生,故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严格掌握用法用量。用药期间应避免同时服用滋补药品和西药,以防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不良反应或毒性的发生。
②血虚生风及阴虚内热的患者慎用本药。
③孕妇忌用。小儿服用前应咨询医师,以免剂量过大导致中毒。
④服药时不宜同时服用滋补中药,且应避免进食生冷食物,以防损伤脾胃而致生化不足,令疾病复发或加重。
⑤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减少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才能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