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对中国起什么作用?
在中国,长江被誉为“母亲河”;在国外,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世界第三大河”和“亚洲三大河流之一”。 作为世界知名河流,长江的作用可不仅仅是“淡水之王”或者“鱼虾之乡”那么简单。 今天我们来谈一下这条河流最重要的一个角色—— 生态安全屏障。
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有着中国70%以上的热带、亚热带面积,这一区域是中国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首先来说说这“三足鼎立”中的第一足——生物多样性,这个术语可能比较专业,但说起生物多样性大家都懂,就是物种丰富嘛!
从物种数来看,长江流域拥有陆生脊椎动物5386种(占全国的95%),鸟类1246种(占全国的40%),鱼类424种(占全国的14%)。
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长江流域有6个大型的自然保护区,30多个森林公园。其中,横断山区的三江并流保护区是迄今发现的中亚热带最大的常绿阔叶林景观,堪称陆地生物多样性宝库。 说完物种数量,再来看看质量。
在遗传多样性方面,长江流域也是首屈一指。 这里有我国基因资源最丰富的家畜种群——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这里的大熊猫血清蛋白质组分多样,富含抗冻蛋白等特异基因;
还有被誉为“东方圣婴”的西藏卓尼野驴,以及被称为“东方之眼”的青海黑颈鹤…… 至于植物方面更是不必说,光是特有物种就达7000多种,仅濒危物种就有170多类。
除了巨大的物种数量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长江还保持着稳定的生态系统。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该流域人口的密集度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较小。 (注:人口/平方公里,是指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数) 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到,长江流域的人口虽然多,但人均占用土地多,人/km²还是低于其他两条河流,可见开发程度还是比较低。
另外,由于气候条件较好、土地肥沃,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较为发达,使得人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生产,减少了人为干预。 不过,到了中下游地区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人口密度急剧上升,导致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不断增强。
以太湖为例,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其污染负荷增加了约50倍。
近年来长江流域城市带迅猛发展,造成大量湿地丧失,水域面积缩减,水体污染严重。 这一切都在不断削弱着这座天然绿色长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