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属于五行属什么?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和五行是相匹配的,心、肝、脾、肺、肾和木、火、土、金、水一一对应,而五行本身又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在疾病的治疗中,相生则有加强的作用,相克则有消减的作用。
慢的本意就是与快相对,而中医常说的脾虚,多是脾“运化”功能变缓慢了,治疗脾虚首选脾喜“慢”的茯苓,药性平和且有“健脾化湿”之功,药到病除。脾虚日久必然影响胃,出现“胃弱”、“胃淡”,治疗上还是选择“慢”字打头的药物,选择归胃经的蔓荆子,它有升发阳气、和胃的作用,同样也是药到病除。
中医有“久病入络”,治疗上多用虫蚁之品,比如水蛭、穿山甲、蜈蚣、全蝎之类,常用的有通络搜风汤,这个方子中除了蜈蚣和全蝎外,还有守备极慢的龟板,也是以慢制慢之意,方子中的当归既可补血,又可“甘先入脾”,所以用归、龟二药来缓急急之品的偏性。
《皇帝内经》中提倡“天人合一”,在饮食起居方面要和自然界一样,有规律,有周期地进行,中医中所谓的“以我入药”,就是要将日常的生活行为和药物的属性相匹配,这样才可以更快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比如脾气急躁口苦的人,要选择药性甘平的山药和粳米,用文火慢炖后服用,这样既调理了饮食,又内服了中药,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说慢的本意与快相反对,但在中医中“慢慢悠悠”、“磨磨蹭蹭”一样可以治病,而且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