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学校叫什么?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以前,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各地的学校名称不一样。 《礼记·王制》中记载了周代学校的名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衣旰食,志至勤也;左史右书,如鸡伏卵,不言而诚也;昼士夜士,履道坦途,思诚且谨也。” 周代大学中的“大学”并非后世概念里的大学,而是指小学。《礼记·文王世子》中描述了周代小学的入学仪式和入学后的生活状态。
从这段文字看,至少在周王亲自执政的时代,教育还比较公平,不分贵族和平民,都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虽然《礼记》成书于秦汉之际,但应该反映了周代的情况。不过,这种公平在教育体制上造成了另一个问题——各诸侯国的公卿大臣子弟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那么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就会形成既得利益者集团,有可能干扰政治权力运行。为了遏制这种现象,周王逐渐只把大学教育授予诸侯国卿大夫以上的子弟,平民即使有机会也很少能得到大学教育的机会。这种情况到战国时代更加严重,各国为了培养亲信,设立了以国为名的大学。比如齐国的稷下学宫,魏国的魏武卒,都是为国培养人才的机构。这些国立大学的学者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秦一统天下之后,废除了六国国立大学,设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并统一了货币、度量衡等,加强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建设。在经济基础稳固的基础上,秦统一了思想和文化,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推行的教育制度。
先统一文字,颁布标准字体小篆;再统一天下教材,由帝国政府审定。据记载,秦统一后的教材是由丞相李斯主持修订的。李斯的版本当然对统一后的秦国有利,删掉了战国时各家学术言论中有可能危害统一政权的内容,强调法家思想。 这样一套自上而下的推广体系,保证了秦文化的正统性,打击了地方势力。
但是,既然六国的大学都被取消了,那么秦代的学校名称可能也要重新定义了。因为周代的学堂分得很细,有大学,有小学,还有瞽宗(专门培养乐师的)等等。秦统一后可能并没有改变学校名称的系统,只不过增加了皇帝亲办的太学,作为培养官僚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