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基金一年收益多少?
不同基金公司、不同基金经理的同类型基金产品,其业绩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这是因为(1)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和风格不一样;(2)基金经理的投研框架和执行力也存在差异;(3)即使是同一类基金产品,其招募说明书中对基金目标与方向的定义也会有区别。 但是,如果我们对条件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发性的定律——主动管理基本定理(Active Portfolio Theory)。该定律由Jens H.Pittmann在1989年提出,之后被多个学术领域验证过。这个定律指出,对于给定的任意时刻t,一只积极管理的股票或债券基金的业绩标准差与其年化收益率存在如下关系: 其中, σf^2 为基金收益的方差; rf 为基准利率; α 为风险容忍系数,表示风险厌恶程度,α > 0; ρ 为基金资产组合与基准资产的协方差。 当t → ∞时,上式等价于 为了获得一定水平的预期收益率水平,投资者需要容忍一定的风险水平。相反,为了避免承受某种水平的风险,则需要放弃一定的预期收益率。这就是主动管理基本定理。
基于上述公式,我们很容易推导出一个结论:相对于被动型基金,只要主动管理基本定理成立,积极主动的投资策略就一定比消极被动的指数基金策略更好。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主动管理基本定理的条件是“对于给定的任意时刻t”,这意味着只有长期业绩才能够真正反映基金的主动管理能力;二是主动管理基本定理仅仅给出了业绩评价的标准,但没有涉及业绩背后的决策过程。即使我们能够在统计的水平上证明一种基金的表现明显好于另一种基金,我们仍然无法知道前者是不是由于选择了更好的策略而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