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的作用是什么?
中医理论中,风是六气之一(其他五气分别是寒、暑、湿、燥、火),是人体感受到的自然界的六种致病因素。《素问·至真要大論》:“風邪之病,無端襲人……故善治風者,須識病源。”又云:“風傷萬物,莫能為仁;先發制風,後發制血。”说明風病的特點是发病急,变化快且损伤脏腑功能。 自然界的风,来源于天地之气的交变,周而循环。《黄帝内经》云:“风气行為嵐霧,濕氣行為露、為霧、為霖、為霑溉,熱氣行為蒸鬱,溫氣行為熾盛,燥氣行為肅清,寒气行為慘淡。” 風氣在人体內的運行,也是隨着天地氣血的循環而升降飄移。調理風氣在醫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藥材中的風药分為兩類,外風藥與內風藥。外風藥重在驅風邪,內風藥重在息風動。 全國藥典收載的驅風藥有24種,分屬15科30屬,其中草本植物為主要部分。含馬鞭草素的植物共有21科29屬68種。以馬鞭草素的植物為主含馬鞭草素的藥材有7科7屬10種,包括馬鞭草、茵陳蒿、艾叶、黃芩、龍葵、半枝蓮、紫花地丁和蒲公英等。
含齟齔素的植物共8科15屬17種,以薔薇科的齟齔絲為主角。 含齟齔素的其他本草還有:瞿麥、薺菜、鴨跖草、牛糞草、山苦荬、败酱草、野菊花、蒲公英、地丁、連翹、大黃、黄芩、柴胡、香薷、荊芥、薄荷、雞蘇、羅蔔籽、大豆黃油葉、綠豆。 上述含有馬鞭草素的植物多屬草本,其性味歸經各有不同,但都具有祛離風、活血的功效,所以可以用來療風疾。對於內風所引起的病症,也有一些药物可以酌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