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为什么生肖?

武冠男武冠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想过,但没看过相关记载。现在重新思考并查找了相关记载。 汉朝建立之初,刘邦为了安抚功臣,大封诸侯王。韩信功劳那么大,也只不过被封为楚王。而萧何功劳这么大,却只被封为酂侯,连亲信曹参都比不上(曹参当年跟着韩信,功劳也不小)。刘邦给萧何的解释是相国这职位太高,你担不起。萧何连忙说自己才华不够,担不起相国的职位,才情比不上张良,武功比不上韩信,于是刘邦这才封他为相国。

到了东汉,设置三公官职,太尉、司徒、司空,地位很高,一般由品德高尚,威望极高的老臣担任。当然,也有少数年龄很轻的,如诸葛亮。诸葛亮死后,李福询问后事,就是用的“三公”称呼。唐朝设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唐朝后期此职空悬),副长官右、左仆射兼知省事;门下省长官侍中等;中书省长官中书令等,虽然官职高低有序,但是唐玄宗时为了便于与突厥交往,曾同时任命李林甫和杨国忠为中书令,导致中书省长官和门下省长官同时出现宰相称谓。宋朝设置三省,中书门下的职权逐渐减少,尚书省的权力则越来越大。因此宰相之称也多指尚书省官员。

元朝建立,采用一省制,省下面设路、府、州、县。但是中央机关仍保留前朝三省六部的制度,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并称“三省政府”。元世祖之后,又逐步建立行省制度,中央机构开始简化,最后形成今天三省制度的雏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各省。承袭元制,明朝初年,亦设三省政府(明成祖以后,不再设内阁,而内阁首辅的权力已接近宰相)。

清朝初年,沿用明制。雍正皇帝时,设军机处,作为辅助政务机构。随后又设立军机房,简称军机处。雍正去世后,机宜处在乾隆时期成为定制,一直延续到清末。所以从清中期往后,有类似于今日总理的说法:首席大学士称“首辅”或“总师傅”(雍正帝之前,首辅又称“相国”,可参考《儒林外史》),其他大学士称“辅佐”。而尚书省长官称“管部大臣”(因尚书省长官往往兼任礼、户、刑等部的主管,故称管部大臣),一般由军机大臣兼任。

艾顺姣艾顺姣优质答主

生肖猴

周瑜是家喻户晓的三国英雄人物,生于175年,死于210年,死时年仅36。《三国演义》里多写其气量狭小,实则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少年英俊、性格豁达、有胆气、识大体。他30岁被封为前将军,26岁任建威中郎将。

周瑜21岁那年,孙坚战死,孙策被推举为江东之主。在周瑜的支援下击败刘表、黄祖,攻城略地,统一江东。有“英俊异才,惟有周瑜”。孙策死时把一切托给周瑜,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扶孙权掌管江东。因此周瑜对孙权一直忠心耿耿。赤壁之战便是周瑜最大的光辉战绩。周瑜作为有勇有谋的文臣,一直受到后人的喜爱以及戏曲界的青睐,著名京剧《群英会》中的周瑜便唱做并重,是京剧老生中的唱功大将。

孙策和孙权,可说是周瑜的君,又可说是周瑜的兄,他们有共同的事业,又有密切的人伦关系,彼此信赖,相互提携。周瑜在三十六岁时死去,孙权才二十四岁,这使孙权感到莫大的孤寂和悲痛。孙权在吊唁时说:“惟公瑾与孤抱烈士之高义,血同气,足揽倚也。”连平日待人苛酷的孙权,说到周瑜时情不可抑,可见周瑜在孙家二兄弟中间是特殊人物,确非常人可比。

周瑜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是一个艺术家。在周瑜和孙权之间,周瑜所重视的不是权力和事业,而是兄弟感情和同仇敌忾。建安十三年,周瑜率江东大军和刘备军北上抗击曹操。他上书孙权说:“得志之士,贵不背信,重不违恩。”所谓不背信和不违恩,就是指的周瑜和孙家兄弟之间的感情和事业。周瑜的“信”和“恩”,并不在权力方面,而在兄弟之间的人伦道义方面。他重视人伦道义超过他所从事的事业。

周瑜的这种“烈士高义”不是狭隘的道德主义,而是超越于世俗之上的“高义”。它是一种宽广博大的感情。周瑜重视的不是一己之忠义而是“烈士之高义”。因此,他不仅对孙氏兄弟以忠信之道,而且对一切有志之士都推诚相见。他和鲁肃是生死之交,而鲁肃是袁绍帐下之人,鲁肃之死也是在周瑜英年夭折之后。尽管如此,周瑜和鲁肃之间的高义和大信是不以世俗的利害为转移的。周瑜与孙权、鲁肃之间的“信”和“恩”是“烈士高义”的体现,他们有共同的事业,更重要的是有共同的理想。周瑜、孙权,鲁肃以及与他们类似的英雄人物把人生当作一种艺术去追求,而不仅仅是当作权术。

当周瑜和鲁肃共商抗曹大计之时,他们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江东的统治权力,他们之所以决定进行这场战争,也是基于他们对人生的理想。他们对曹操的轻蔑和唾弃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所面临的不是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而是两种人生观的较量。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当曹操狼狈逃窜之时,周瑜却在“大江之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江表遗风”。在这里,周瑜和孙权以及江东的英雄没有陶醉于军事胜利的喜悦之中,而是作为艺术家在尽情地欣赏“江表遗风”,从艺术上品味这次战争。这次战争对周瑜来说,军事上的意义是第二位的,作为“江表遗风”,作为人生艺术却是第一位的。周瑜“与诸将附舟酣宴”,“旌旗改光,临风指麾,追思封赏,各依综次”;周瑜这时“饮酒无数,自负其能”——从“江表遗风”中看到军事上的胜利,从而“追思封赏”是英雄本色,这种封赏不是针对他人,而是周瑜、孙权等人之间的封赏。这是“烈士高义”和“江表遗风”在军营中的具体体现,也表现出这批英雄人物的风度和风格。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