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中国美女?
我在2016年曾写过一篇关于“卡塔尔中国城”的文章,现在贴出来供各位参考: 卡塔尔的中国元素其实很多,除了众所周知的亚洲杯场馆和中国城之外,在首都多哈的街道旁也随处可见中文标牌和中式餐馆。虽然中卡友谊源远流长(参见本人以前的文章),但是这么多中国元素却并非出于两国友好关系的考量而是完全的商业动机。 因为卡塔尔是个相当保守的穆斯林国家,外国人不得购买地产,而允许外商投资创办企业则是卡政府为了增加外汇收入和在西方列强中间博得眼球所采取的一项举措。
早在1994年卡政府便制定了《外国直接投资法》,该法案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取消外汇限制并允许自由流动,同时对外商给予税收优惠和投资担保等。 卡塔尔的投资环境在阿拉伯世界堪称一流:法制健全、监管机构高效、政策透明且对外国投资者非常友好。另外卡塔尔人口仅有270万,劳动力严重不足,外籍工人(多为印度人和东南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虽然法律禁止本地公民失业,但政府对于海外劳工群体的管控极为严格并且以高昂的成本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如免费发放住房、配给日用品和发放工资保障卡以确保工资能够顺利拿到手里)。这样高标准的外籍员工队伍使卡塔尔在吸引外资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2005年以后,随着石油期货价格上涨和本国产量的下降,卡塔尔的外汇收入剧增。为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卡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住宅工程。与此同时,卡塔尔各房地产开发商也开始在多哈及周边地区大肆囤积土地,据统计仅Qatari Diar公司就购买了超过3000公顷的土地用于开发。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国际能源市场暴跌,卡塔尔的外汇收入大幅缩水,财政出现危机,因此该公司于2011年开始逐步出售手中持有的房产项目回笼现金。此外受主权财富基金拖累,不少项目的建设进程也因此放慢。
虽然目前卡塔尔面临债务和高通胀的压力,但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旺盛的基建需求(2022年世界杯主赛场建成后,多哈周边还将兴建一系列配套体育设施)仍然吸引了包括中电建、中铁建在内的诸多中国企业前来竞争。 顺便说一句,“卡塔尔中国城”里卖的电器产品质量不错而且价格也不贵,比北京和东三环的实体店要公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