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五行中忌什么?
“相生”与“相克”是两种相反相成的概念,因此有人将生克关系理解为“相生者其功佑助,相克者其害制约”;也有人将相生理解为“相生者如母亲对待儿子一样关怀养育”、把相克理解为“相克者如同父子间那种相互不信任和遏制”等。 这种理解虽然直观而朴素,但其本质仍没跳出“阴阳五行”这一体系,仍然是在“生克关系”这一框架内打转。其实,阴阳五行的生克原理是一个整体,我们很难割裂地看待其中任何一组关系。换言之,阴阳的消长变化以及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都是同步发生的。用现代逻辑来表述就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导致新的量变——此即“平衡”——不平衡则变革。
具体到五行之间来说,就是:木旺则火炎,火炎则土燥,土燥则金沉,金沉则水寒,水寒则木凋零……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也就是说,五行之间是一种互生互动的关系,没有孰旺孰弱的问题。正如大自然中的能量转化一样,没有绝对的高压和低压,也没有绝对的碳链长点和短点,一切都处于动态之中。
当然,这种动态平衡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反复调整的过程。比如木过盛,就会烧干火焰,使火衰微;火衰微,就会湿土,使土中蕴涵的财富流失(土中有金);土中财富流散,就会滋生草木,使木旺盛起来……如此等等,循环不停。 但人生活在世界上是有自身局限性的,不能像大自然那样随心所欲。如果我们强行扭转自然的规律,行其事而不计后果,那必然会招来灾殃。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并为之立言,那就是“过犹不及”。凡事过了头,就像喝醉酒的人走路,往往不知东南西北,难免要出事故。同样,植物生长得太茂盛,可能会招致虫豸伤害,动物繁殖得太多了,也会自食其果。所以《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做到“恰到好处”,人生才能圆满。否则的话,要么像喝醉了酒那样生活毫无方向感可言,要么像植物被虫子咬伤那样有得病之忧。
这就是“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