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梦思何时进军中国?
1943年,美国棉织品出口协会(C.L.A.)成立,目标就是向中国输出美国棉花,以抢占欧洲国家在中国市场所占的份额。 当时日本已经占领了东南亚的橡胶产地,掌控了全球60%的锡矿及80%的钨矿,正在疯狂掠夺各被侵占地区的资源。为了抗衡日本的资源掠夺,美国制定了一个“租借”法案,即只要不是在日本占控制地位的地区生产出来的原料,原则上都不向日本出售。
美国要抢日本的贸易份额,势必得从英国手中抢走中国在贸易上对英国的依赖,而打破这种依赖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上海租界输入美国商品。但当时上海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没有日本人控制的租界,也是英美商品的最大销售地之一。要想进入这个市场,就得有个合适的理由。于是,美棉输华就成了一条妙计——“以华治华”,用美棉替代洋纱,减少中国对国外纺织原料的依赖性。 中国是当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大量的人口从事纺织品加工,但是中国的纺织业却极度缺乏原料,70%以上的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因为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部和台湾省,控制了东北三省的粮食与棉花产区,粉碎了日军进攻前苏联的计划后,苏联又关闭了边界,运不进乌拉尔山以西的原料。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棉花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但问题是,美国棉花的质量极好,一匹(卷)138码重的棉花可以纺出850米长的纱,而中国传统的棉花在相同重量下只能纺出540米的纱,如果完全购买美国的棉花,中国的纺织工业就要大量增加设备才能维持原样。如果买20%的美国棉花,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最终结果是中国反而减少了8%-11%的纺纱容量。这显然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结果。他们采用了一种奇妙的计算法来弥补这一缺陷,即按照中国每匹(卷)棉花所纺出的纱的米数,乘上一个系数来计算应该购买的棉花数量: 比如一匹(卷)棉花纺出600米的纱,按系数3计算,就要买200斤(100公斤)的棉花;若只纺500米的纱,就要买400斤。这样,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越纺越长,所需的棉花就越少。最后,通过这个巧妙的计算,美国终于将自己的棉花卖给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