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祥五行属什么?
五行学说,在古代被用来推算和描述阴阳的变化,在现代则是中医理论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五行的实际含义并非指五种元素或物质。《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唐代孔颖达著的《尚书正义》解释“行者,行也……此五行不是五行之行者,言天地之间凡有五行之气而已。水火既为阴阳之象,金木亦阴阳所生,惟土乃阴阳之所宜,是以称行而谓之行。”“气者,生物之本。水土所以能生长万物者,以其具有生化之理。故经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也。” 古人所说的五行实际上是指五种运动状态或形象(金形的圆方,水的向下,火的向上,木的屈伸,金的收敛)。而这种状态是由阴阳决定的。五行实际是阴阳的体现。 后来,五行被用在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体器官组织、生理功能的五个方面。《难经·二十五难》说:“五脏者,肝心脾肺肾是也。其脉阴阳上下,各有所位。”其中肝、心、脾、肺、肾被称为“五脏”,胃、胆、三焦、膀胱等器官归六腑管辖,五官与四肢也被逐一归类。这实际上是对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古代哲学关于五行的思想也被运用到社会领域。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五行”创造世界的观点,认为“土实生万物”“火灼金熔,出水润木,木壮士盛,是五行相生也”“土不能克火,火反克金,金不能胜木,是五行相胜也……”这里,土、木、火、金、水被赋予了象征意义的性质,并被用作了人类社会的比附物。如将国家比做“大厦”,“土木”指的是土地和人民——国土和人口;“水火”指的是统治者的治理才能;“金”则指的是战争能力——“兵强”;最后“水”被用来比喻政治清明。这种以“五行”来类比社会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