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什么是短长?
简单地说,“长球”就是来球距网远,“短球”是来球距网近。 乒乓球比赛,通常采取每回合制,即你来我往,直到一方失分或时间用尽。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判断出球员的战术思想,进而判断该队员的技术特点。对业余球员来说尤其如此。比如你正手好但反手差、步法慢但手感好等等。这些优缺点决定了你的技术特点,而技术特点又会影响你选择怎样的对手(强弱兼有可避免过早遇到强手导致淘汰)以及如何安排参赛顺序(先易后难)。所有这一切都在短长这个范畴之内。 因此我们常说某队员“善于打相持球”“喜欢打相持球”或者“不太会打相持球”等,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方面——相持球是相对进攻和防守而言的,是指双方在进攻和防守中势均力敌的阶段。
在乒乓球比赛中,绝大多数时候是由防守方先启动防御,随后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这个过程是在不断的变换中进行的。所谓“谁先发动进攻谁就能掌握主动权”的情况其实是极少数。所以从总体上看,乒乓球比赛是攻守双方的相持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远近其实就是短长概念的区分。 至于怎么划分长短呢?这没有统一标准。一般来说,当对方回球距离你自己身体两侧(无论上下)至少有一拳头(注意不是手指尖)的距离,并且在这个距离内你可以调动对方的步伐而不是被动接球,这时就可以认为是长球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
对于高水平选手,上述距离可以缩短甚至不适用。这是因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步法更迅速,你刚确定他回球的路线他就已经到达了那个位置;同时,高手的握拍会更灵活,可以前后左右调节,不像初学者那样较死板。对于普通业余爱好者就另当别论了,因为水平所限,他们往往需要更加明显且易于辨认的“长球”标志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所以,对于不同水平的球员,短长是没有统一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