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线企业?
“三线”企业的概念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备战而建设的,当时国家动员了1000多万职工和5万多个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赴西南、西北等地参加建设。 这部分企业和城市基本上是以军工为主,其生产与生活条件之艰苦令人难以想象,很多年轻人没来得及谈恋爱就去了边疆,一去就是一辈子。他们的后代因此也多成了单亲孩子。 当年他们带着一颗红心、背上一个行李包、肩上一支枪,乘坐简陋的火车到西部落户。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们风餐露宿,用惊人的毅力建起了许多工厂、矿山和农村,为后来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这些企业已经普遍老化,竞争力弱,很多甚至面临绝境,它们的复兴已变得渺茫。 “三线”企业一般指那些布局在西南(云、贵、川)、西北(陕、甘、宁)地区的工业企业。
由于当时的战备观念,这些地区基础行业相当齐全,既有钢铁厂也有矿山,还有石油、天然气、电力、机械等厂矿,它们大多数都属于国营大中型企业,少部分属于部队所属单位。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一部分企业通过改制成为民营或外资企业,但多数仍在亏损状态。 除了少数地处深山的矿山还在坚持外,大部分已经关闭或者搬迁。
所谓三线企业,原本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西部地区极为偏远落后地区建设的战备工业基地。一、二、三线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所谓“一线”,是指沿海口和“有轨”铁路交通干线;“二线”即内陆省会及重要工矿基地。从二线后200公里开始往后的地区为“三线”,具体指西南、西北各省区的腹部,在云贵川及秦岭、大巴山、六盘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地和少数民族地区。
其建设任务是,把沿海地区和沿“有轨”铁路干线一些老的军工企业部分搬迁和改建到三线,同时按战备要求尽可能“靠山、分散、隐蔽”新建一些军工企业,达到调整全国后方战备工业布局,加强战略纵深目的。为保证这些军工和三线建设企业生产、生活需要,国家还同步建设一些“小三线”。为这些“大三线”军工和“小三线”民口企业,配套建设了一些机械、电子、冶金、化学、能源、食品、建筑、纺织、建材等三线地方厂矿企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商业物资、教育卫生等。因此形成“三线地区”。
此后,由于“三线建设”需要,加上1964年1月14日中央下达“小三线”建设部署,各地在本区域内及“二线”向西200公里以远地区,即所谓“小三线地区”,建设了一批为“大三线”服务和本区域战备需要的厂矿及有关配套设施,包括部分军工和民用企业、交通干线、城市等。从1965到1983年整个“三线建设”时期,全国共投入总资金2052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