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城是什么关?
“边关”是个泛称,指位于边疆的关卡。而长城则是特定称谓。秦始皇当年修筑万里长城,并不是仅仅为了防御匈奴(虽然匈奴是重要目标),而是为了防止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南下抢掠。后来万里长城成为汉、唐、明等历代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政权入侵的军事要塞。也就是说,只有正北方向的敌人可以借助长城作为阵地,进行防御。 而西北方向,即西方游牧民族的领地则不在保护范围内,所以从秦开始,在西北方向的关中平原修筑了数量众多的军事城堡和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秦始皇当年修筑的咸阳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郡县制,奠定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来基本版图的基础。但是,北方和东边的齐国、楚国旧地,因为有长城作为天然屏障,所以在秦末战乱时期,这两个地方的贵族势力并没有进入关中争夺天下。西汉建立者刘邦本来也是关中一个县城的小混混,他的根据地汉中也是通往关中的门户。所以说,汉朝开国皇帝刘秀其实相当于用武力夺回了原本属于秦国的土地和人口,将关中盆地据为己有。 汉武帝时,为了抗击匈奴,在与羌人交界的地方设立了西河郡,开启了汉武时代对匈奴的强大攻势。东汉末年,关东士族联合起兵反对董卓,以关中为根据地,史称“关东军”。
曹魏代汉,汉天子禅位与魏王曹丕,封东汉最后一任帝刘协为山阳公,居住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一带,实际上等于是被流放了。这是关中在历史上最为风光的一个时期之一。 西晋统一后,实行分封制度,各封国都在关中或其他地区设置军镇,以防备匈奴、鲜卑等异族入侵。这些封国后来形成了著名的“关陇集团”,控制了西晋政权的中央决策层面。
“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八王之乱”的爆发,关中的平静生活被彻底打破,战火不休。五胡十六国时期,关中再次成为战乱中心。前秦统一北方后,建都长安,标志着关中在乱世之中暂时摆脱战乱,重新走向繁盛。
隋朝建立后,定都长安,杨坚吸取了南北朝分裂时期的教训,积极经营关东,发展生产,最终实现了全国统一。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唐盛世的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但关中作为京畿之地,仍保持着繁荣。五代十国时期,关中属后梁统治范围,因地处战乱前沿,又陷入了动荡不安。
宋太祖登基之初,就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驿变”,黄袍加身,完成了宋朝的统一局面。宋太宗继位后,趁辽国内乱之机,收复了被辽国占领的关右(今山西省大同市)等地,使北宋的版图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但西北方向的西夏、党项部族崛起,让关中西部的安定遭到了挑战。
金灭辽后,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但由于交通不便,无力直接控制关中,于是在凤翔府设置了陇右经略使,节制陕甘地区的藩镇。这个官职一直存在到元朝设立陕西行省,才宣告结束。元蒙入主中原初期,由于关中地区没有太大的战略价值,因此得到了很好的休养,农业经济迅速恢复。但在后期征伐日本、缅甸等地时,征募粮草的任务就又落到了关中头上。明朝初年,陕北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韩林儿打着“小明王”的旗号占领关中,自称“小明王”。
朱元璋闻讯大怒,立即派兵进剿,并在渭南生擒并处死了韩林儿。从此关中进入了明代中后期的和平发展阶段。清兵入关后,设置了西安绥靖伯爵位(后来升为郡王),让爱新觉罗氏世代把守关中的太极湖(现西安博物院所在地),从而有效地稳定了关中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