稹是指什么生肖?
“稹”字的字义,《康熙字典》中解释得相当清楚:“《广韵》《集韵》𠀤陟巾切,音珍。《说文》微也。一曰细密。又《广韵》《集韵》𠀤朱殷切,音津。义同。 按这两条注解的意思,“稹”的本义就是细微、精妙,因此引申有周密、精细之意(此意今已不通)。至于“音津”“音珍”云云,不过是古今文字学家编造出来的反切注音,并无实际意义——这些注家实在是多此一举。
实际上,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是用字音把字形联系起来表示读音相同的字或词的意义。也就是说,用字音把字构形联系起来的方式叫做“声训”。古人十分重视声训,因为古人认为字的声音与字形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现代学者则多不取声训的方式释读古书,这是因为古人所用的某些方法已经不可靠了。
不过,我们虽然可以不用古人的声训法来阅读古籍,却无法彻底抛弃这种思想。所以,每当遇到难字,我们总是试图去找一个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以便把整个句子读通。殊不知,这种代换很有可能破坏原文的表达效果。 比如《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句:“便可教人行去。”若根据声训的方法,“行”音háng,故可代换成“步行”的“行”字。但是,这首诗是汉代乐府诗,“行人”的“行”音xíng,如果代换成“行”字,全句意思就变成:就可以让(我)走路了。这显然是不通的。
原来,这里的两个“行”字都念作xíng。第一个“行”字是动词,意思是行走;第二个“行”字是助词,无实义。古代汉语的助词都很丰富,用法也很讲究,类似现代汉语的“的”“地”“得”“着”等字。由于这类字在古书里很活跃,且音变规律复杂,我们很难给它们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好在现代语法界已有定论,古书的此类词语皆属“助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