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在五行里属什么生肖?
《周易》 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典。它是一本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博大精深的书,被誉为“万经之首”“大道之源”。《易.乾》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这里的“乾”“坤”就是指的阳、阴二气。古人通过对天地万物,以及人的出生时间等的研究发现,一切皆有阴阳所化,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阴阳二气形成的。那么什么是阴阳呢?《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说阴阳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并且阴阳是相互作用的,如《易·杂卦》:“乾坤其易之门也,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所以后来人们在谈论阴阳的时候,往往把阴阳解释为自然界(或人们周围环境)的状态、现象,或者说成是对待,包括人与人在内的一切事物皆分为阴阳两方面,且阴阳是相互感应的。因此《黄帝内经》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水火者,阴阳之征兆。” 所以古人看到南方炎热潮湿多植物,草木茂盛,把太阳当作火,就把阴的一面背对着太阳,用阳来比喻,叫阳气;北方寒冷干燥多白雪,天气晴朗,就把阳的一面面向着太阳,以阴来比喻,叫做阴气。 这种阴阳观念,在人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于是古人就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甚至后来用阴阳学说配五行来解说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要素。它源于先民对自然界物质的分类。《尚书·洪范》中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讲的五行,实际上指的是物质,而不是现代科学所说的五大类元素。因为现代科学所说的元素是一个化学概念,而中医的五行是一个哲学符号。
五行学说的核心,是以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形象地描述和说明自然界及其社会现象的不同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所以,五行与阴阳一样,被用以阐释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并由此衍生出大量的临床实践运用。 那为什么要把五行安排成相生相克的顺序呢?这主要是因为古人观察到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处于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之中。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兴盛、衰亡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相生相克的过程。
所以,中医理论中的五行,是相对静止的五行,它的运行方式是相生相克,是有序的,也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性的存在是由阴阳决定的,因为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阴阳是被放在首位,并用以阐述五行来源的。所以在中医的理论文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