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字是五行属什么?
在《康熙字典》中,关于月的解释是这样的: 《唐韵》《集韵》《正韵》徒结切《韵会》《仓朗切,并音阙。《说文》月,象人所膝骨形。本作阕。人膝曲也。故阙字或从月。《广雅》月,肉也。《玉篇》目精也。太阴之精,万物见爲而成者也。《书·舜典》月正元朔。《前汉·律历志》日月之行,阴阳消长,若一俯一仰。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一度而爲一周天。《晋·陆云诗》弦光景靡,流於日月。《后汉·张衡·应间论》交精相荡,则玄黄之动。
又节之名曰月。《书·尧典》分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注:四时曰岁,三时不遑出,故云时。《左传·襄二十九年》季札观周乐,歌《豳》曰其卒章曰七月鸣鵙八月入毕,以望阴雨。《史记·孟轲荀卿世家》邹衍以阴阳主运,显於齐。《前汉·董仲舒传》使公侯列爵如周制,自侯以下,五等而已,与周同制而著於令,曰:无得擅改更始,不得独制法度,为万世则; 又星名。《书·胤徵》若火乃炎,若水乃寒,若金乃杀,若木乃萎,若土合德。孔传:四气皆配五行,惟土气王時万物成体,故名日月五星爲五行,故曰若土合德。
又海亦謂之日。《礼·祭义》东海有君子之国。《疏》此经举四海,不舉东海者,以天下东海最远,又东国之人多知孝悌礼乐之道,举以为比。
又日之所躔,日月所舍。《後汉·冯衍传》昔武丁朝众,百官师师,日月离宿,四方来庭。言日月皆依乎舍也。又日月之所照。《楚辞·九辩》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月兮,惟昆仑之无量兮,扶桑蓼蓼。
又《淮南子·天文训》月虚星曰辰星。高诱注,日所冲也。详前虚字。又《吕氏春秋》秦穆公用百里奚置姜嫄之上,与语日:月将降于姑益是。李斯《谏逐客书》言其所以自恃及秦帝意者,至於夜光璧,河图洛书、明月珠、荆山之玉。李善注引郭璞曰:明月珠,南海所产,采珠者往往沈之于海底,久之得珠。今南海有沉水,即采珠处也。 又姓。《通志·氏族略》明有锦衣千户月赤。○按《明史》千户缺无代不补,盖月赤初授锦衣,后因事废秩,例仍给复耳。
又《集韵》余章切,音阳。月半。
又叶羊朱切,音俞。《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此日不止,寒雨雪霜。毛传:朔,月一日也;辛卯,日也。止读如趾。
从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月字的本义为月相,就是月亮被太阳照射后呈现的形状(新月——初一、半月——初二到十五,满月-十六)。由于地球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其他行星的引力影响从而产生“近地点”、“远地点”运动,使得月球相对于地球的运动轨迹是一个椭圆形而非直线,因此导致地球上的人们看到的月相并不是圆或完全的半月形,而是新月——半月——满月——半月——新月的不断变化过程,这就是“阴晴圆缺”的道理所在了。
另外,古人发现月亮的运行速度并不是很稳定,有时快、有时慢,于是推测这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同时发现月亮的运动方向和太阳有很大不同,并且总是围绕地球做椭圆形的运行,于是就认为月亮和太阳都是围绕着地球运行的。这种认识一直到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证明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