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庙又叫什么?
元太祖成吉思汗曾率军追击蒙古叛王察合台,当到达土剌河(在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时,由于缺乏水饭,成吉思汗的兵马饿得“人马同饥”。这时,有一部落在河边祭祀,正巧祭礼所用的供品中有一块白毡。成吉思汗命人取下白毡,准备做一件袍子,但缺少颜色。于是,成吉思汗向正在一旁观看的部下传令,命三人各显其能,用三种颜色在白毡上画出一条大龙来。三人听了命令后,各自施展本领开始作画。首先第一个画的是红色龙——忽都鲁带;接着是画青色的阿剌黑;最后一个是画黑色的哈撒儿。 三幅画俱都完成后,成吉思汗看后非常高兴,对三位贤能的部下称赞道:“你们三人真是巧夺天工!我正想自己制作一件这样的龙袍,现在正好有现成的了。不过,这袍子应该由你们三个人共同穿戴才是。” 说罢,成吉思汗让三个画师穿上自己的作品,并一起照了相——这大概是世界史上第一次照相。之后,成吉思汗将这张照片赐给了三位画师,他们三人对此一直视若珍宝。 这件事情后来传到后人那里,因为成吉思汗喜欢穿白袍,而这三位画家分别用了红、黑、青三色作画,所以人们把这件衣服称作“素袍”。又因为成吉思汗时蒙古尚没有织锦工艺,这件衣服实际上只是一块彩色的绒布。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派太监郑和先后六下西洋,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加强了我国同这些国家的往来。在郑和第三次出航的时候,他从印度买回了多种蚕桑品种,并将它们栽种在了苏州等地。
到了清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又从江南采买桑苗万株,在热河(在今河北承德)围场养蚕,制成了大批丝织物。后来,随着北方各民族交融与发展的需要,一些少数民族的女性也渐渐改穿了汉人妇女的丝绸服装。这样,原本只属于汉人的丝绸工艺逐渐传播到了国内的其他地区乃至国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北京西山一带旧称西山的窑厂极多,所烧之瓷极为精致。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曾特意让御窑工匠在途中的镇江、无锡两地的窑址中仿烧青花和粉彩,以供路途中赏玩。